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汽车行业的发展洪流中,不管你是一般车主还是从业人员,都有不少品牌产品从你身边匆匆而过。哪些是你能抓住的?或者说,哪些能抓住你?更多的,都是在你身边擦肩而过 ....

正在讨论
{{active_title||'全部'}}
  • {{item}}
  • {{item.title}}
    {{item.title}}
{{item.title}}

双擎会铁皮
2022-06-29

今天想详细跟大家聊聊关于新能源二手车格局变化的话题,参照物也肯定是眼前还被冠予很保值的燃油车,例如,号称开不坏的丰田?昨天不约而同看到两个大 V 的卖车新鲜价格,P7 和极氪 001(图一图二),结合之前看到理想 ONE 的(图三),价格都不错。肯定还是有人说,这只是短暂阶段性,因为这个原因那个原因,并不是持久现象。

我思考的角度则是蔓延到燃油车二手市场的状况。燃油车最近二手状况我并没有清晰的数据,但燃油车一手新车价则是有点崩,优惠幅度之大有点吃惊(图四)。当年我买 27 万的凯美瑞,优惠个 3-4万,觉得没啥,但现在顶配才 15 万左右的雷凌双擎都优惠个 3 万多就有点不寻常了,这个比率很巨大了。二手市场只是一个信息和观念都滞后于一手新车的市场,一手市场崩了二手也只会跟随而来,没道理新车这么便宜还有人执意花大价钱买旧车。

但我想聊的主要不在这里,而是我预感到二手市场即将会迎来下一个时代的市场教育。在新车市场已经呈现的割裂式产品体验变化,将会顺延但不缺席地逐渐来到二手市场。

用实际例子来讲,例如,接下来理想 L9 将会开始交付,那么多多少少都会造成更多成色不错的理想 ONE 流入二手市场,形成教育素材。基于二手市场对科技装备需求的滞后和不讲究,可以先不考虑啥 ADAS 啥 NOA 这些,把它们的影响忽略不计。起码更多卖二手车的人和买二手车的人会接触到、感知到,哦!原来这个价位买台车是可以有这些东西的。这空间,座椅,配置,还有几个大屏幕划动得很顺溜,看个电影啥的很方便。语音导航一下也挺给力。而且都是标配。

二手车受众是不肯为更多配置花额外多的钱,一直以来都是顶配当最低配来卖。对于以前的二手市场燃油车的高配,不就是多个屏幕看导航?多个 ACC 和座椅通风啥的?除非白送我,要不然别指望能因此加点钱。但现今很多新生代的车型标配的东西已经可观。很多标配 ACC+LCC 不说,就算最乞丐那个网约车专属版小鹏 P7,都有 820A 车机划得很顺溜,也能看个电影,小 P 也都一样听话。

(题外话:某些特斯拉用户买个几万块的 FSD,直到卖车那天都还只能享受个 EAP 待遇,那种对于二手用户肯定是一分钱不会给你补偿的)

受到这种教育之后,如果一个上门给你扔一台丰田 CHR EV 还要求个好价钱,那会咋样?哪怕他叫嚣当初买入是 25 万的高价,你会给它打多少折收?它续航很长吗?它那个甚至接近电阻屏的屏幕是啥玩意儿?它有皮座椅和方向盘皮包裹没?难道因为“霸道”的二手也很保值,车标是同一个,就给一样的折扣率?同理可以套到那些全国每月顶多卖几百台的卡罗拉插混上,能和月售两万多的秦比保值?一手都没人要在二手能吃香?

你说这是他们的绿牌车,人家保值率高的是燃油车。那好,买一手新车的受众现在都整天抱怨油价高,或者因为限牌因素购车困难重重,买二手车的用户就会乐呵呵给油钱没意见?一手新车的新能源渗透率不断突破新高,二手市场的滞后能滞后多久?

以上的举例还仅仅局限于对眼前例子,说的是现在,如果过几年之后会是啥样子?很可能满街常见的车型都装备齐全,动不动就双叉臂悬架,加速随便也是 5-6 秒内,都有顺滑清晰大屏,有不错的 ACC+LCC,搞不好还一堆车有激光雷达,而且价格也不高昂。刚才不是说二手车受众不在乎这些高科技吗?是的,问题是几年之后这都不算啥高科技了,也不需要额外为此花钱,凭啥人家都有你没有?

那些单纯被现在某些人说以前很保值的车型,扔到二手市场有啥竞争力?你顶多还只能用个 Carplay,搞不好还是去汽配城加装的盒子,而且当然不支持即将在明年下半年(2023年)交付的新一代 CarPlay,你确保二手受众受到教育之后不会跟你讲究这些?你说车就是拿来开的,能开就行,那人家就不能开?人家除了有一堆屏幕,座椅材料比你好,音响比你好,隔音比你好,动力也比你好,你还有啥竞争力?

在以前,某些车型保值率高,其实是因为产品迭代太慢,行业没有高速发展。举个例子,我家那台凯美瑞是第七代的,它和第六代凯美瑞相比,都是当初著名的筷子悬架,连底盘参数都完全一样,这两代车跨越的年份足足有 12 年之久。后来所有升级的地方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外加设备,例如当初六代没有 ACC,七代的顶配开始有 ACC,2.4L 的混动换成 2.5L 的混动,零百加速差异几乎可忽略不计,只是开始标配倒车影像,七代的顶配得三十多万终于给一个原厂导航,日本人开发的导航软件难用得一匹,但当年汽车后市场拆车卖给低配车要价九千多。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什么皇冠,霸道,能开就行的产品,几十年如一日,买台新车确实和老车本质上差异不是很大,而且都在讲:老车用料更讲究,新款越来越减配,这种思维最迎合情怀需求,也把保值率这种衡量标准提升到历史新高。

但现在的产品,所谓传统模式下的和所谓新模式下的,差异化太明显了,都是肉眼可见的。总有一天一个肤浅的二手车选购者会跟你纠缠,人家那个有四个屏,你的才一个屏,为啥不能给我便宜点?

而且换车的习惯也有很大变化,例如理想 ONE 的二手价格还不错的情况下,也已经有车主对 L9 垂涎。消费得起的,遇到好价就放掉,加钱换个新的,为二手市场提供更多好的车源。消费不起那继续用理想 ONE 也很不错,至少某些品牌车型未来几年后的产品都未必达到这样的体验。如果小鹏的 G9 或 P7 改款能交付,我相信肯定增加很多小鹏 P7 的车源,车根本就没必要作为必须长期固定持有的资产,能够方便轮转就行。

最后是维修保养方面的话题。很多一手车用户,会为二手车用户操心,担心自己的车车况不够好,担心人家嫌弃自己的电池是被用过的没人肯要。其实对于二手车受众,对这方面的接受程度宽容得多,燃油车时代也都不少这种用户,愿意以更换维修劳损件来换取比新车便宜的价格买台二手。对于车况完美程度的要求更是没那么高。反而更讲究的是保有量得大,零配件好找就行。这个特性一样会过渡到各种新能源车。前些日子我分享过一些做新能源二手车的朋友发的信息,很惊讶一些被一手车受众喷成完全不堪用的车型,哪怕是那种早期油改电,也是货如轮转,不少二手车用户也都愿意收入囊中。价格当然不高,但你还别管,还真有人愿意继续用,也有办法继续用。

所以我觉得,燃油车在二手市场的吃香周期,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好歹还能卖个像样的价格。手持燃油车的人也确实可以考虑在它这个价值还有那么一点的时候尽快变现。至于现在还去买台内饰方向盘都是硬塑料,开起来轰鸣巨大但光吼不走,单纯因为老一辈告诉你这车标保值而心存幻想,为了几年后能比同期车型多卖个几千上万则忍受眼前的落后体验而下单的,过几年之后在二手市场,你得面对你的接盘侠上牌更艰难,而且一堆皮方向盘皮座椅各种炫酷屏幕,开起来也很不错的竞争对手,你能叫个什么价?只能自求多福了!!

理想L9 广汽丰田雷凌 双擎 广汽丰田雷凌 双擎E+ 极氪001 理想ONE 小鹏P7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2-05-09

《电轿四小龙将再次刷新行业产品标尺?对不起,我对卡罗拉没有情怀 ……》今天也看到一个 C385 的价格预测表,另外零跑 C01 很快也要官宣,虽然这种价格猜测无从考究,并不靠谱,但足够代表很多人的心理预期。最恐怖的意义在于,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所谓“电轿四小龙”,很可能再度刷新市场上产品的标尺!!!

啥标尺?大概就是十几万起到 25 万以下价格区间的轿车,就可以买到冠予“性能版”的型号。这个性能版大概可以达到零百 4 秒甚至以内左右的动力,也包括不会非常出色或者被说远不如传统品牌性能车的操控,但实用能力应该不亚于甚至超过类似小鹏 P7 和特斯拉 Model3 这样的产品(实用能力方面主要是指后排实用性)。

标尺的意思,就是可以用于量度其他产品,并非完全就是你个人认可的、也并非你自己会购买、更并非是你觉得完美的,但对于市场其他产品产生强烈参照物效应。

我所觉得的“再次”被刷新,意思是之前就反复被刷新过。例如当初特斯拉 Model 3 降价到 30 万以内,然后小鹏 P7 这才开始上市,很多人说它这价格不用卖了,并且各种垃圾各种缺点,结果它硬生生成了很多城市的街车之一。因为这款产品也是一个标尺性质的物体,就之前看社区里面提车贴都能发现,这还是很多年轻人人生里面第一台汽车,也是家庭里面唯一一台。对于很多人来讲,20 来万这个价位买回来的东西,基本就应该有这个能力,缺点是不少,但以后新车不管啥牌子,已经有的绝对不能更少,缺点的话能更少肯定要求更少。但这个车子,性能版得到 30 多万的级别 ......

这个标尺还没能够撑下完整的两年,如果电轿四小龙今年内都上市陆续交付,那么将被再次刷新。哦?跟小鹏 P7 差不了多少的车子是十几万起的价格?当然也可以继续说,对比什么 AMG 性能车和宝马 3,这种车操控非常垃圾,哪怕对比极氪 001 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人家那些一开起来质感如何如何!那不要紧,有那个预算完全可以去买那些你觉得如何牛逼而且完美的产品。反正这个价位,以前也就一个卡罗拉的价格。咱就不比什么性能和数字化科技了好不?目前你买个绿牌卡罗拉想有个皮革内饰都得 20 万了。如果你说我从小就是崇拜“皇冠,凯美瑞和卡罗拉”,我喜欢 AE86,那,我也不知道还执著这些的人现在年龄多大了,他们的父亲强制他们延续这种情怀的力度可以维持多久?而且最终为了这个情怀买回来的究竟是个啥物品?有些话不便于说太直白!!

这个标尺里面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些产品的官方领导们的态度,更为“被刷新”。昨天看到 C385 的长安新能源 CEO 邓总 @邓承浩 在社交平台上认证并且发帖,短时间内在评论区和车友的详尽聊天记录 https://www.xchuxing.com/ins/118565 ,令人目瞪口呆!当然其实他也不是第一个,之前也见过零跑的朱总也有类似活跃度,以后类似这些可能越来越多,甚至会常态化?个人魅力虽然和马一龙还不可能相提并论,但这个已经比之前的蔚小理更蔚小理!

好了,标尺更新了,被量度的目标会怎样?例如现在可以惯例发言,随口说出 P7 不用卖了,P5 更不用卖了,同为四小龙的海豹的价格应该如何如何等一堆的常见评价。当然类似小鹏这种厂家的灵活度也是比较强的,这波在新标尺下失去优势,下一波产品也在路上了,反正两年多这种产品迭代周期足够衍生出新物种,不同的产品定位也会越来越丰富,各自收割属于自己的市场。

主要尴尬的还是那些三年只能中期改款的类型,某些才刚刚开始接近一下上一代的标尺,注意,仅是比以前更接近,其实距离还远,没料到这标尺又已经进化了一级。这该怎么跟?莫担心,障眼法继续玩起来,你看不见你看不见,这不存在这是幻觉,这不靠谱这不是方向,这是暂时的这是过渡的,这平时只能跑三四百公里,根本不能用,我买汽车都是必须经常跑 500 公里以上的,这开出去就全都坏掉的,这肯定买回来只有每天维权的,这没几天就倒闭的,这 ………..

深蓝SL03 小鹏P7 比亚迪海豹 零跑C01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2-05-07

广州开始鼓励外地用车人士上广州粤 A 蓝牌了!以前还有个门槛是需要提供社保信息!现在这个门槛也取消了。

昨天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临时调整节能车增量指标配置额度和申请条件的通告》,明确 2022 年 5-6 月额外增加 3 万个节能车增量指标配置额度,并在年底前临时取消非本市户籍人员申请节能车增量指标的缴纳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资格条件。

今年年初曾经写过贴子介绍过节能车指标情况:http://m.xchuxing.com/ins/80586 这个情况到目前为止没有进展,依然是每月一万多个节能车(蓝牌)指标免费领但领取的人仅有三千多位,七千多个无人问津。今年至今的数据:

2022 年 1 月:个人指标 10086 个(12 月未用完 7236)
2022 年 2 月:个人指标 10059 个(1 月未用完 7209)
2022 年 3 月:个人指标 10930 个(2 月未用完 7989)
2022 年 4 月:个人指标 10497 个(3 月未用完 7535)

这种赠送的蓝牌可买的车型进一步扩大,包括广汽传祺的最新混动车型 GS8,后续也肯定会增加新款 M8 混动这种 MPV 产品。长城的拿铁和 WEY 的玛奇朵这些也当然在列,后续吉利的星越雷神也按理会加入目录。持续送蓝牌而且配套这么多走量的热门车型,依然问津的人不多,看来广州也是有点急了。现在加大指标的量和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要激活 HEV 混动市场的决心也是挺大的。

目前广州节能车目录现有车型:

1、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旗下:本田雅阁、本田奥德赛、本田皓影、讴歌CDX、本田凌派;
2、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旗下:凯美瑞、雷凌、威兰达、C-HR、汉兰达、塞纳、威飒;
3、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旗下:传祺GS8;
4、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轩逸 e-POWER;
5、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旗下:卡罗拉、亚洲龙、皇冠陆放、奕泽;
6、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旗下:荣放、亚洲龙、凌放;
7、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旗下:思域、INSPIRE、艾力绅、享域;
8、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旗下:领克01;
9、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途胜L;
10、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拿铁;
11、日照魏牌汽车有限公司:玛奇朵。

综合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2-01-26

《年末看数据|买新能源车是否因为限牌而“被逼”的?》在油车群体里面,“买新能源车主要是因为限牌才被逼的”这种说法非常常见,但最近两年很多数据的体现,又往往打这个脸。恰恰广州这个限牌城市有个独特的数据,就很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广州每月都有一个节能车摇号指标,给予绝大部分市面上的 HEV 混动车型特别的照顾。近两年指标的数量基本上都是 100% 中标,也就是说,蓝牌车上牌的待遇和绿牌车是几乎完全一样了。而且在去年,这个指标可用的车型非常丰富,从 10 多万级别的 A 级家庭紧凑型轿车,例如卡罗拉,雷凌,凌派;到 20 多万 B 级中高轿车,例如凯美瑞,雅阁,亚洲龙;再到中国市场最吃香的紧凑型 SUV,例如 CRV,RAV4,威兰达,领克 001;还有中高级 MPV,例如奥德赛,艾力绅等等 …. 到了年底两个月,还新增了两个重量级选手,就是汉兰达和赛那。这些车型在广州都属于完全没有限牌的影响。

但实际的数据,就很耐人寻味:
4 - 9 月份的数据,我在两个月前发过一个动态聊过一次。因为 7 月份开始,这个摇号必中的指标就用不完了,而它采取的机制是本月用不完的指标堆积到下个月,所以节能指标的数字就一直递增。直到今年 2022 年 1 月份,个人指标已经堆积到 10086 个。我们回顾一下:

2021 年 4 月:个人指标 4259 个
2021 年 5 月:个人指标 4234 个
2021 年 6 月:个人指标 4234 个
2021 年 7 月:个人指标 4233 个
2021 年 8 月:个人指标 5957 个( 7 月未用完 1724)
2021 年 9 月:个人指标 7185 个( 8 月未用完 2952)
2021 年 10 月:个人指标 8376 个( 9 月未用完 4143)
2021 年 11 月:个人指标 9497 个( 10 月未用完 5264)
2021 年 12 月:个人指标 10483 个(11 月未用完 6250)
2022 年 1 月:个人指标 10086 个(12 月未用完 7236)

从(图一)表格上看,这个能和绿牌车相同待遇的蓝牌车指标,从去年 7 月份开始急转直下,到了 12 月份已经跌至 30% 左右。注意了,去年 8 月份开始,广汽丰田的全新汉兰达开始交付,这是一款仅有 HEV 混动的车型,也就是说在广州你买一台全新汉兰达,任何一个配置都是不受限牌限制的。而去年 12 月份这款车已经是大量交付,并且加价网红赛那也开始交付,也是不受限牌影响的车型。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在广州似乎没真正带起销量大涨。而今年 1 月份的基础配给量,从之前的 4233 减少到了 2850,并不清楚这个减少的原因是否跟一直利用率下降有关。但即便减少了也都每月有上万个这种指标提供给大家摇号所用,可以利用它来买广东地区路边口碑最佳的丰田本田进口品牌走量车型。但实际上目前每个月全部车型加在一起,在广州也就卖出三千多台。

仅有一个类型的数据没有参照物,比较难有概念。我们用另外几个数字对照着来看。
刚好图二(感谢 @痛快舒畅 的供图)这个表格统计了去年在广州的 TOP 20 新能源车年度销量。埃安卖掉 26747(当然其中 AION S 被说 B 端用户比例太大);小鹏两款车卖掉约 12000(P5 仅交付两月没上榜);特斯拉卖掉 12822;比亚迪四款车是 10912;理想 ONE 单一台车是 4806。
因为没有完整数据我们也无需作精准对比了,笼统来个平均,这几个较大的品牌在广州每个月都能向个人用户卖出 1000-800 台车左右。如果用整个城市比例看,广州 2021 年全年新能源车上险量是 119623 台,平均每个月也有 9968 台之多。

这些“被逼”的人究竟如何看待那 6-7 千用不完的蓝牌指标呢?是因为还是觉得节能指标那十几款车不符合自己想要的类型,所以“被逼”买了刚好是自己喜欢类型的绿牌车?

还有两项数据可供大家茶余饭后一下,那就是作为广州本地的合资旗舰,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电气化车型的数据。
对于新能源相关社区很多朋友来讲,HEV 混动车型并不属于讨论范围,因为它不属于目前对于新能源的划分范畴,但对于日系车企,强调的是电气化车型,HEV 混动是电气化车型里面的绝对主力,在推广和销售方面都和其他新能源产品有类似的情景,例如相对传统纯油车型,它更新锐,更贵,更平顺,更节能,等等。而且,它在日系车崇拜者大本营之一的广州地区也拥有和绿牌一样不受限牌影响的优势。

所以用 HEV+PHEV+EV 车型总量来和其他新能源车企销量进行比对,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分众格局:
广汽本田的混动在 2021 年全年累计销量为 117,642(含插混);
广汽丰田的混动在 2021 年全年累计销量为 182,060(含插混);
对应平常我们最关心的几个新能源车品牌的电气化车型数量是:
比亚迪 59 万,五菱是 43 万,特斯拉是 32 万,蔚小理包括哪吒都是 9 万多;

如果要聊交付比例的均价,小鹏的成交均价估计和丰田本田类似,或者略高一点,因为十几万的卡罗拉雷凌这种占比确实很高,特斯拉蔚来理想成交均价肯定比丰田本田高,比亚迪和哪吒的均价可能会略低。五菱我们就先忽略它这个级别了。
从这个对照上看,蔚小理一族以很稚嫩的体量,无论产能和网点都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的水平,但已经很接近两田的累计销量,而且两田是带品牌光环优势和油车的低使用门槛优势。比亚迪和特斯拉这种体量已经是完全碾压两田包括 HEV 在内整个电气化车型。而广汽丰田也雄心勃勃,抛出的目标是在 2022 年混动销量要达到 30 万,那么等于要在 2022 年增长超过 70%。那么实现方式究竟是纯总体增量 70% 呢?还是通过减少销售的纯油车比例实现增量 70% 呢?这个有待 2022 年底见证。

或许现在还可以这样讲,两田还是油车市场的主流,仅比个电气化车型才会落伍,真正的王者还是油车。但可惜这种说法也早就被它们自己的战略计划而出卖了。当越来越多人连牌照因素都无法影响购买决定的时候,就纯粹是产品力的竞争,其实这个竞争已经开始了。

综合 比亚迪汉EV 比亚迪宋PLUS DM-i 比亚迪秦PLUS DM-i 小鹏P7 小鹏P5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2-01-18

《倒看“上险榜”,笑侃洋品牌》
2021 年新能源车度上险榜单出炉,个个都喜欢围着榜单前面看,往往忽视冷落了榜末很多知名的老大。这年头,类似威马这种初出茅庐几年但每个月现在销量 5 千多台的,就已经被很多人评价为掉队了!但榜末全年总销量也才 5 千多以下的其实也不少,而且很多还是国际大品牌的全球车型。

这些国际大品牌耕耘多年当然不乏拥趸,他们表面上看对此很不屑,最常见的说法就是:这些只是应付政策的产品,根本没打算卖多少,大品牌根本没真正发力。

而精神比较分裂的地方在于,这些品牌其实都纷纷公布自己将全面转型到这个眼前“不屑一顾”,仅仅“应付一下”的市场里。

那么我也分裂一下换个角色,站到拥趸们的那边来解释下榜末的情况:
(挑选全年 6000 台以下,并且交付累计约够 12 个月的知名品牌车型)

北京现代 昂希诺 EV
全年销量:680
12月份销量:1

沃尔沃 XC40 EV
全年销量:877
12月份销量:115

广汽丰田 CHR EV
全年销量:988
12月份销量:77
怪就怪国人不识货啊,送牌的丰田车,加价都难买到的丰田车,e-TNGA 平台第一款纯电车型,全年这个量真是完全瞎眼了。

宝马 X1 PHEV
全年销量:1282
12月份销量:7

保时捷 Panamera PHEV
全年销量:1387
12月份销量:253
保时捷不屑于多大的销量,如果说有问题那肯定是消费者消费能力低下的问题

奥迪 e-tron
全年销量:1480
12月份销量:109
我们这才是真正的豪华,安全的豪华,行驶质感一流的豪华,卖得少主要原因是很多人买不起,而买得起的人很多又都是不懂车,跑去买那些悬挂调得很差的蔚来,和用开门作为噱头的高合。

本田思铭 X-NV (缤智东风本田版)
全年销量:1671
12月份销量:4
连样子都跟 XRV 长得一样,这个结果肯定是因为没有原厂带上本田车标的问题,肯定是这个原因,你看隔壁 CHR EV 就带了丰田车标,然后 ….. 哦,其实是没有然后!大家忽略吧,我们这款已经停产了,新款 M-NV 销量在下文,你们准备震惊吧!

奕泽 EV(CHR 一汽丰田版)
全年销量:1746
12月份销量:198
刚才就说嘛,对比上一台本田,这台丰田只要带了国际品牌车标,就已经有了更好的成绩,多了几十台的销量。

雷克萨斯 UX300e
全年销量:1975
12月份销量:372
看来 CHR EV 的 25 万标价不算贵,只是车标比不上雷克萨斯的香,所以才成绩不佳,你看看我们进口货雷克萨斯销量好太多!免限牌就能开上越用越升值的雷克萨斯,真太香了。丰田章男说 2030 年雷克萨斯要转型成全纯电品牌,雄心壮志的雷克萨斯要真正认真发力起来啦,那些国产骗补车企,颤抖吧!

广汽丰田 雷凌双擎E+ PHEV (卡罗拉广汽丰田版)
全年销量:2120
12月份销量:178
开不坏传三代的丰田家用车还能送牌,卖得不好肯定是因为车的名字问题,如果叫卡罗拉肯定就卖疯了

广汽本田理念 VE-1(纯电缤智)
全年销量:3127
12月份销量:352
别看我没有本田车标,但对比隔壁有丰田车标的 CHR,我们的销量是它们的三倍都不止

沃尔沃 S90 PHEV
全年销量:3555
12月份销量:505

沃尔沃 XC60 PHEV
全年销量:3749
12月份销量:517

沃尔沃品牌的总结:对于以上两个成绩,其实完全是因为我们沃尔沃还没有开始发力,我们的战略早就公布了,2025 年实现全面电气化,届时纯电车型占比将达到 50%,其余为混动车型;2030 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现在才 2021 年,不急。

一汽丰田 RAV4 荣放双擎E+ PHEV
全年销量:3860
12月份销量:536
全球热销的国际车型,国人最喜爱的 SUV,价格也都在不少人接受的范畴内,你们这样都不买而跑去买什么宋 PLUS,你们良心不会疼?有没有为几年后卖车着想过?别看你现在多花十万块买这台车,几年后卖车的时候说不定可以多卖一两万块钱呢,还是划算的。

广汽丰田 威兰达双擎E+ PHEV (RAV4 广汽丰田版)
全年销量:3999
12月份销量:388
还是我汉兰达威武,你看看,同样是 RAV4,改个兰达家族的名字,立马奏效。比原名的都多卖一百台。

广汽丰田 iA5 (AION S 广汽丰田版)
全年销量:4395
12月份销量:130
都怪埃安,自家都开卖埃安 S PLUS,这么小器居然不给俺们 iA5 升级一下,好歹都是自家兄弟

一汽丰田卡罗拉双擎E+ PHEV
全年销量:4487
12月份销量:509
看看,刚才说的没错吧,只需要换成卡罗拉就能卖疯,全年足足比雷凌插混疯多了超过两千多。一年卖了四千多台这个惊人的成绩!别看那个什么秦卖了 16 万台,它那个肯定开出去没多久就坏了,我们这个卡罗拉怎么开都不坏,人走车还在 ………

丰田品牌的总结:
我们将推出 30 款纯电车型,我们计划 2030 年全球丰田纯电车型销量将达到 350 万辆。我们可是认真的,我们将要发力了。

奥迪Q2L e-tron
全年销量:4645
12月份销量:156
之前是因为老款稍微有一点落伍,我家 Q2L e-tron 已经刚刚更新到最新款了,续航方面比老款大幅提升了 23%,达到 NEDC 325 公里的惊人成绩。

本田思铭 M-NV
全年销量:5041
12月份销量:608
新款,这就是 X-NV 换脸的新款,精心升级了外观前脸,果然成绩就很好了。如果你觉得还不够,重要的事情需要反复提,那肯定还是因为没有本田车标的问题。

本田品牌的总结:
别得瑟,我们带本田车标的纯电车型 e:NS1 很快要出来了,不要怀疑本田粉的力量,很多人都经常说,一日本田,终身本田。

奥迪 A6L PHEV
全年销量:5225
12月份销量:333

奥迪品牌总结:
走着瞧吧,只要我们传统豪华品牌真正发力,你们那些什么破新势力很快就完蛋了。

奔驰 GLE PHEV
全年销量:5862
12月份销量:680

奔驰 EQC
全年销量:5993
12月份销量:809

奔驰品牌的总结:
引述一位老师所说的,这些都不算是真正代表奔驰这类品牌实力的产品,更多是试水之作,是的,我们喊电动化转型不止一年了,全面电动化的海报都发出来了,但现在还都不算是真正发力。刚刚才推出市场的奔驰 EQB/A 也都不算发力。等后续发力的新品推出之后,你们就知道厉害了。

最后为我们大品牌们作个统一总结:
我们传统品牌大部分都把时间节点定在 2025 - 2030 年。我们底蕴深,发展速度快,要么不公布,一公布就交付,一交付立马是成熟成品,交付之后根本不需要什么 OTA 就完善得不行,绝对不会像你们这样整天搞半成品。

你们的那些什么 HW 4.0 算力,什么 NT 2.0 平台、e3.0 平台、SEA 平台、什么 X-EEA 3.0 架构,看似提前几年出来,根本不足惧,你们慢慢一个个版本升级迭代吧,没用的,我们一出来就可以秒你们,你们几年后的新版本都肯定不如我们现在在规划开发的软硬件,我们一出来就能占领插混和纯电市场,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发力而已,我们可以等到 2024 年下半年才给你们看看真正厉害的家伙都不迟,走着瞧。

说着说着连我都期待起来了!!

综合 奔驰EQC 广汽丰田C-HR EV 东风本田M-NV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1-12-15

《迟到的日产,迟到的e-POWER》近日看到这个数字(图一),想起日产尼桑这个品牌,在我最初接触汽车这个领域的时候,还是当时印象最好的一个品牌。那是在 2005 年,参加了第一款国产天籁 TEANA 在珠海赛车场举行的试驾活动拍下一组图,到现在还在我博客上挂着:https://m.poco.cn/works/detail_id174362 当年作为旗舰车型,天籁的顶配 350JM 搭载了 3.5V6 引擎,外观超前内饰精致。对比同行哪怕越级车型都毫不逊色!

接着很快东风日产就推出了在广州花都量产的颐达以及后续的两厢版骐达,相信这两款车也能勾起很多人回忆,这两车当年是很多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不逊色于飞度的地位。我也有幸参与了当初的新车发布会并且拍摄了这两款车的试驾车(图 4,5)。以上这些只能是回忆!在往后的日子里,衍生出了英菲尼迪,神车轩逸常年霸榜等等后事,和我也没啥关联。

时间一晃(再次:早知道就不晃了)多年过去,电气化浪潮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到了大约 2013 左右,丰田本田在日本本土销售车型均以混动为主,很多热门车型甚至仅有混动版本提供,就好像我们熟悉的凯美瑞,雅阁。皇冠乃至飞度虽然保留纯油版本但主要销量也是来自于混动。而在我们身边的中国市场,这种电气化渗透也逐步进行中,但直到 2018 年当我们自发地将当时市场上几款在中国生产的热销混动车型在双月湾一字排开的时候(图 9),不禁可以问问,一直被称为日系三强的日产尼桑,你在哪里?

其实这些年日产在电气化方面并非无建树,而且还一度是世界上电气化汽车的佼佼者,它的步伐早在 2010 年就已经迈入了零售纯电车的领域,那一年 Leaf 在日本美国欧洲三个大市场上市,是世界上真正意义的第一款大规模量产销售的纯电车型,全球 48 个国家多年积累销量超过 30 万台。

现在网上可以搜索关于聆风的很多介绍文章,都是在 2017 年前后,翻看起来未免有点滑稽,例如描述到这台小车在与特斯拉 Model S/X 的销量对抗上保住了冠军,以及计划 2022 年将续航提升到 600 公里等,同时在那个年代,我们车友群还整天不少人列举特斯拉的财报和销量说特斯拉撑不了多久快倒闭之类的话,现在看着好笑,但其实很真实,在那个年代的眼界确实只能这样。

混动市场,当年的日产一直缺席,但接下来就连原本领先的纯电车市场,日产也逐渐消失了。2018 年,日产利用新款聆风的三电系统在中国市场复制出了轩逸纯电版,打着百公里电耗仅 13.8kWh 的旗号。但然并卵,因为哪怕电耗再低,都抵不过更低的电池容量,得出的续航结果就非常没竞争力,而且因为是简陋的风冷电池总成,这车是当年新出行第一次冬测里面唯一一台冷车充不进去电的车型。这种全方位落后的产品很快就连网约车市场也获取不到机会。

而凡事都会反转。就在聆风逐步走下坡路的时候,日产其实已经在酝酿下一个爆款产品,恰恰是之前被日产冷落的混动领域,那就是 2016 年推出的 e-POWER。这个类似本田 i-MMD 的混动系统目前已经被冠以时髦称谓叫“类增程”系统,也是被搭载在一款叫 NOTE 的小车上,并且确实在日本本土实现了爆款,甚至压制住之前颇受欢迎的丰田 AUQA 和本田飞度等两款混动小车,至今在日本已获得超过 50 万的销量。

但这个时候回到刚才前文提及的 2018 年,当两田的混动产品已经在中国市场全面开花的时候,e-POWER 依然不见踪影。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节奏,不知道是因为惰性还是犹豫?总是明显滞后。可能是因为有轩逸和奇骏这种销量神车,所以日产的日子过得还是滋润的,但跨入 2021 年,三缸奇骏给日产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之前销量过万突然下滑到三千左右。虽然并非竞品,但同为三缸燃油动力的理想 ONE 则销量节节攀升,对奇骏有极大讽刺意义。可见汽车产品作为综合体,单独某个局部一个参数(动力系统某个部件参数不等于实际动力体验)本应不会影响它的吸引力,但这种传统老厂的产品,还真是仅能通过动力系统某个参数来迎合受众的喜好。

这个时候,e-POWER 它才终于来了。和上次聆风纯电系统的进入方式一样,也是放到了轩逸这个外壳里面,可能因为也只有这个车架子最有信心站稳脚跟?在卡罗拉雷凌双擎早就布满大街小巷,连 i-MMD 的凌派锐混动都上市很久的今天,轩逸 e-POWER 混动版本终于也上市了。

对于 e-POWER 的前景,我觉得是迟到肯定比不到要好,而且它是必须到。燃油车后续的生命力将会全部依赖各种各样的混动系统来长久延续。e-POWER 在之前也会犯了和 Leaf 聆风纯电车同样的错误,就是仅有小型车搭载,没有扩展到各种尺寸各种动力配置的家族性车型群。例如 Leaf 在中国市场吃不开,因为微小型车 + 短续航是成立的,眼前五菱 MINI EV 已经给你证实这一点,但微小型车 + 短续航 + 昂贵价格就肯定不成立。到了混动车型也是一样。就算飞度混动早就曾经在日本大卖,但至今也还没登陆中国市场。所以 e-POWER 第一个在中国起步的车型就是尺寸更大的轩逸,而且也远远不够,它必须要类似丰田 THS 和本田 i-MMD 那样覆盖更多更大的车型。并且,它面临的竞争已经不仅是两田,而是已经在严重威胁两田的爆款比亚迪 DM-i,理想,乃至长城 DHT 等等。

当然,电驱化转型方面,日产不仅仅有 e-POWER,还有更具看点的全新纯电车型 Ariya !只是节奏也是一贯地慢。或者说,并不是日产慢,而是现在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期待日产也早日跟上吧!

综合 东风日产Ariya 艾睿雅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1-09-11

特斯拉销量终于趋向正常和理性了,比亚迪真正在崛起了!
这是最近对智能汽车领域两个最大的感受!

一、特斯拉的销量终于逐步往更为正常理性的趋势发展了

连续两个月,Model Y 已经不出意外地吊打了同门 Model 3。特斯拉的产品依然是竞争力很强,所以 Y 继续在销量榜仅次于价格低于 5 万元的 MINI EV ,但已经没法重现以往以倍数领先的局面,更没法兑现最常见的“xxx 不用卖”言论。记忆犹新的包括:Model 3 降到 30 以下其他电车就不用卖了、Model 3 降到 25 万了其他电车就不用卖了、Model Y 降到 27 万了其他电车不用卖了、Model 3 降到 23 万了其他电车不用卖了,接下来还会有的是,特斯拉即将做一款飞度或者高尔夫大小的电车卖 10 几万,所以其他电车都不用卖了 ……

而实际上,其他的非但没有“不用卖”,而是一直都在处于越卖越好的发展路径。就连售价达到 60 万的高合都能连续拿到几百台的月销量,吊打几个著名豪华品牌同级车。

当然,特斯拉的产品也是属于很不错的选择,品牌光环也最大,我从未怀疑过特斯拉在颠覆性设计和高阶软硬件科技上的领先。但到了实际用户手里,真正作为一款智能车的各种实际用途上要形成碾压式优势已经不太可能!车无完车,在很多具体应用能力上更会显出弱点,就算特斯拉加大本土化团队的开发力度,但还是难掩诸多具体应用存在较大鸿沟。而且从产品类型对应实用需求上,一两个存在很多个性设计的车型难以覆盖多元化使用需要,越来越多用户会通过实际体验来衡量和选择,脑子里电车除了特斯拉其他都是骗补垃圾的那种观念会越来越少。

至于之前看过靠抖音混粉的某些博主,把特斯拉用于 AI 学习的超级计算机规模拿出来,作为其他车不用卖的佐证。这种无疑是一大优势,也非常重要。但这个领域的发展道路不仅仅是只有一条,国内不同的方案研发公司乃至自研算法的主机厂都有各自的研发节奏和方案,而且全球范围更是不少同样这个领域出色的软硬件供应商,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的固然非常好,但也不代表别人就不用卖了,然后全世界以后就只存在一个选择了。iPhone 再优秀,市场还是后续会崛起小米华为的,某些头脑简单的人因为钻了牛角尖而信口开河的时候也应该想想最简单的社会发展逻辑。

对于无数直接从油车因为特斯拉品牌而选购电车的用户来讲,之前总有一种被迫购买 Model 3 的感觉,Model 3 在实际家用上的短板太明显,但要买这个车标又别无他选,所以,Model Y 出现了!哪怕仅仅是拥有大概类似 CRV 的使用空间,就已经满足很多家用需要了,可以被描述为空间超大超实用,貌似已经是地球上空间最大的车了,忍不住又在脱口而出说其他车不用卖了。

所以,Model 3 已经连续两个月交付量大幅下跌,8 月份更是跌出前 15 名。这台剩下唯一拥有操控感受最佳的优点并且价格相对便宜的产品,会继续获得理性有对应需求的用户继续亲昵,但大幅面迎合受众的任务,就交给 Y 吧!

不过上海工厂也没闲着,上个月国内总交付一万多台,但出口了三万多台。特斯拉足够的优秀,然后选择特斯拉的人群也会越来越成熟,全球整个大环境也被特斯拉带起来了。必须为特斯拉点赞!


二、比亚迪真正在智能汽车领域崛起了

其实在很多广义迪粉的眼里,比亚迪早就属于世界第一的姿态存在。只不过我这种“不懂车”(因为什么才是车又被某些人进行了狭窄定义)的无知人士,直到 e3.0 平台这个发布会之后,我才觉得,比亚迪现在终于可以更进一步了,开始真正强势起来了。比亚迪面对汽车这种日常生活的多元化科技消费产品,终于跨出了仅仅突出三电技术这个坎。当年仅靠动力系统作为最大科技卖点的百年汽车市场,到了智能车的时代,仅仅强调三电明显是不够的。

不提以往无数例子,就我们这群人身边最接近的例子,不少人眼里所谓目前相对的安全性极其好、乘坐空间和座椅舒适性极好堪比 S 级、内饰豪华用料高级、价格不贵、还被误认为真的啥都能自己做而没受缺芯影响、一直以来仅因为品牌效应不如特斯拉才在销量上被欺负的汉 EV,销量也被同样品牌被很多人说不行、均价更贵、乘坐感受号称极烂、充满各种反人类设计各种买办、源自不懂车的人创的团队的小鹏 P7 逐步追近,月销都是六千多台了。

可见多元化产品多元化需求下,有些貌似被说成根本不是核心需求的东西,其实不仅仅是核心,甚至是更核心,更影响消费者购买欲。

所以,e3.0 平台它来了。

其中,自研域控制器这个太重要了,另外,BYD OS 这种软件系统也正式来到台前。作为智能化汽车的几个基础底层结构,都正式出现在 PPT 上,这个太令人振奋了。以至于我看了发布会第一时间到自己的几个群奔走相告!
受限于供应链的各种域控制器,令很多智能辅助系统就算感知和决策能力都具备的情况下,车辆执行力也无法满足要求。而特斯拉的车子更是受惠于这方面完全自主控制所以辅助驾驶系统的动作灵活性一直优于其他品牌车型。比亚迪能率先走出这一步确实非常振奋。

当然,唯一遗憾是自动驾驶算法软件方面,目前规划里面还是通过外包合作伙伴方式,而这个属于非常核心的软件基础,也是目前蔚小理特等着重自研的部分。但估计后续也会慢慢补齐吧,目前传闻说选择的合作方也是很不错的 Momenta ,从智己之前的演示看,这个选择非常不错,后续交付的产品实际效果非常值得期待。
有了 e3.0,可以说令我对比亚迪后续具体车型产品的兴趣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能够打动更多之前对比亚迪产品还未能提起兴趣的人群。

能够进一步破圈(破原来自己旧有受众的圈),那就是真正崛起的开端,无限期待!


三、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达到 17% 了

其实就算没有宏观去看数据,仅仅从某些平时关注的品牌销量也能看到这个趋势。不提最热门话题那几个,埃安总月销量过万了,欧拉总月销量也过万了,零跑哪吒等也是连续突破记录保持增长。

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从 0 到 5%,历时长达 10 年。那是一个停留在纠结用电还是用油的阶段,而现在从 10% 到 逼近 20%,仅仅半年时间!这是一个不仅仅是新能源,而是拥有软件定义硬件的智能汽车逐渐成为标配的年代。

综合 小鹏P5 比亚迪海豚 比亚迪汉EV 特斯拉Model Y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比亚迪e平台3.0

双擎会铁皮
2021-01-16

“全面转型可获重生吗?”  —— 从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开始侃起

每次聊擦肩而过的品牌,都是一些比较冷门的,要不然,咋叫擦肩而过呢!
今天,话题的开端是因为在车友群中看到一个陌生的老朋友名字,叫标致!

这个广州车友在路上拍到几个卡车的标致 508,都是上了鄂 A 的车牌(图一),非常疑惑这些并非新车但在广州被集中是拉往何处?
具体原因就不展开聊了,只是借此引申到标致这个品牌,或者说是整个 PSA 集团。这个近年陷入艰难的集团,已经和另外一个没落的集团菲亚特克莱斯勒进行合并,进入相互取暖阶段了!

早在 2017 年 3 月我最早在新出行发文章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古董车的记录,链接:http://m.xchuxing.com/article/1504 ,里面提及最早给予我豪华轿车的印象,居然是小时候路边的标致 504 旅行版(当时那是感觉相当豪华)!后来参加工作后,给予我最深印象则是当初 2006 款标致 307 的热卖,哪怕当年被人诟病车尾盖很像棺材,但依旧销量不错,我的一些同事都买了!同期还有标致 206 小车,都是号称操控很好的车型!
时间一晃(早知道就不晃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最近一次这个品牌给我的记忆则是上次经过的它的一家占地面积很大的经销店,发现已经仅仅提供旧车维护服务,停车场乃至大厅停放的新车,已经换成了长城欧拉,仅有外墙上那个破旧的标致 LOGO,还没来得及拆除!(图 2,3,4)

关于法国车无法适应中国市场,从广州标致到东风标致都屡屡失败的故事,早有很多媒体节目都讲过,已经不需要在此重复!唯一值得提及的是,这个“百年老店”,也已经在转型电动化的道路上!

2019 年广州车展,我路过东风标致的展台,当时在展示全新 e2008 纯电车型!而对面是人气较旺的小鹏展台,当时大家都在围观刚刚亮相的 P7 样车!标致这边颇为冷清,一群工作人员呆呆地看着对面的热闹情景,我恰好躲在他们后面借插头给笔记本电脑充电,听到标致的某貌似领导的人在对身边的人说:别看他们人气旺,但没用,车肯定卖不动的!我心想,那你们家 e2008 打算能卖多少量?
今天,2020 年累计销量的榜单出来了,我看了一下,e2008 全年累计售出 37 台!P7 交付约半年时间累计一万五千多台!

这个在中国市场的缩影,其实和很多传统车企相比也并不算非常难看,因为全年只能卖一千出头或是几百台的也比比皆是,毕竟在中国,纯电车的对手都太强了,随便一个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什么威马,都能虐你这些百年老店!

但 PSA 转型并非是失败的,依然是最能令其重生的砝码!昨天的信息看到,在欧洲市场 PSA 的电动化产品得到很好的增长,以至于下一代 2008 和 208 车型仅提供纯电版本而不再有燃油机版本了!显然在欧洲市场上标致的产品并不落伍,类似雷诺 ZOE 和 ID3 这种小车也能击败强大的特斯拉 Model 3,需求侧重点并非千篇一律,所以 PSA 看到了新的目标。

另外在去年年底,PSA 也已经决定不再投资进行燃油动力的研发,也就是说就算以后继续有燃油车型生产出售,也再不会有什么新的技术和提升。这一点,其实很多没作类似宣布的厂家,也在具体行动上有类似的表现,对于 PSA 目前的规模状况,更是需要集中精力,争取在新赛道上不再被抛在后面。

转型总比停滞不前更有希望,越是眼前危机感强的企业,转型决心才会越大,祝 PSA 好运!

标致 东风标致e2008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0-12-29

响应丁姐号召!聊聊关于零跑 C11 的话题!
既然要聊,那干脆范围扩大一点吧!

“当期货成为常态,您是否会继续等待?” —— 从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开始侃起
今天,从零跑聊起!

昨天公布售价激起热议话题的零跑 C11,令很多人都开始关注这个品牌了。事实上它并非新势力造车的新丁,其实都算老童鞋了。直到今天才引起关注,实属无奈。因为之前的两款车型确实过于小众。恰好,之前两款车我都试驾过,而且两次都到了零跑厂区里面,对这个品牌的产品,也算有一定的印象,就和大家聊一下。

之前的零跑 S01,以及后来的零跑 T03,给我的印象总得来讲,就是机械性能都非常不错,如果单纯用传统汽车驾驶感觉的标准来研判,都应给予不错的评价。

其中,S01 给予的操控乐趣,得到之前在新出行工作的性能车爱好者:大眼,一直反复的好评!这个并不意外,毕竟,是一台小跑车的设计,车尾几乎短得可以忽略,每次过弯都不会有任何拖沓感,而且这样姿态的一台电动车,动力更是轻易达到驾驶者的诉求。这台车,最要命当然就是这种小跑车的定位非常小众,这种小众车型,外观则是一个重要砝码,但那个被一刀切平了的车头,造成外观也很难令大众审美所接受。中国市场的产品,一旦和家庭生活需求脱节,并且外观也不讨好,就注定不会有存在感!单纯因为所谓操控或者说驾驶质感而买车的人不是没有,但毕竟太少,很多都是在大部分媒体老师的嘴里面而已。

接下来的 T03,其实很多方面都令我挺惊艳的。几万元的小车里面,到目前为止,凡是有朋友问起我该选择哪个最好,我都还是推荐 T03,因为这台车是唯一令我开起来有 10 几万 A 级车感觉的几万元小车。底盘感觉很规整,滤震很好,动力也很强,软皮内饰,怀档,autohold ……. 各种你想得到的应有尽有,并没有廉价车的感觉。这些方面其实比现在销量很高的欧拉黑猫都明显更好,但是 ….. 这个级别车型最核心的因素,外观,T03 也并不出色。

之前我拍过一个试驾视频,记录了对 T03 的试驾感受:https://www.xchuxing.com/article/24193

欧拉黑猫能走到今天的成绩,外观可以说是最大一个砝码,令它成为城市里面的一种宠物般的存在,还发展起第三方改装的生态链。而 T03 恰恰这方面比较吃亏,加上本身品牌并未打响,所以目前也是相对冷门的车型,以至于我每次向朋友推荐,都得多说几句关于这个品牌的介绍,但听者肯定还是会非常陌生而有所犹豫!

而上述两个车型未能吸引行业和市场的关注,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也就是本文的主题,就是其中的期货因素影响了推广。对于 S01 和 T03 来讲,期货因素就是软件的迭代了,也就是每次提起零跑都会说起的 OTA 软件跳票问题。据说都是因为之前软件开发团队人手不足,而且都是归属于零跑的老爸级公司,大华股份,所以零跑本身对软件开发进度控制失去了主动权。
对于本身有明显短板的产品,必须有其他亮点让它具有竞争力,那么智能化软件迭代本应成为让 S01 和 T03 在市场上立足的重要卖点,哪怕只是满足网络社区上口嗨一族的谈资,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在硬件结构上,零跑的车型已经属于正式的智能化平台产品,具有整车 OTA 能力。而且借助大华的背书,零跑已经属于放眼世界上都少有的能自己研发芯片能力的车企,包括电机系统也是自研,令硬件成本控制颇有优势,所以给出的价格才会这样有优势。有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觉。
可惜这个万众期待的东风,反倒是成了零跑的负面印象,S01 和 T03 在推出时候宣传会通过 OTA 推送的大部分功能,包括代表最基础 L2 级辅助驾驶的车道保持能力,迟迟都未能兑现。无法兑现的“期货”这个梗,大大影响了零跑在行业圈子里面的印象,也更谈不上对外去打开知名度了。

现在的 C11,有点一鸣惊人的感觉。其实能够有这种效应,只是因为车型终于是一款大众化车型了。在这样一台 SUV 上,将之前已经通过 T03 体现的配置性价比优势发挥出来,就成就了这两天热议的效应,感觉很简单,但又那么的不容易。
我也认同,C11 的性价比优势非常大,以至于就算软件部分也同样跳票,去掉这个因素,也是一台很值得买的车,这个特点 T03 也是一样具有,所以就算 OTA 迟迟没来,几万元价位我也一直推荐 T03。
另外,我一直觉得零跑是一个不缺钱的小品牌,一直被大华养着,虽然投入也不会非常大,但不愁衣食,所以可以慢慢通过两款小众车型来慢慢培育队伍,现在,有点感觉要通过 C11 来一次爆发的迹象!按照贺老大所说的信息,这次的软件部分会逐步进入正轨,如果能把这个东风补上,那 C11 就真的可以让零跑站稳一个席位了!

只不过,C11 同样具有之前两款车型的“期货”特点,这一次的“期货”还没到软件等待的阶段,而是需要等待明年第四季度的交车。在智能汽车领域现在每天都有各种资讯事件发生的当下,几个月都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格局,究竟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对外界充耳不闻而安心等待大半年之后的 C11,这个,还是一个隐忧!

你会等待吗?我个人倒还是很期待的 。。。。因为太希望增加一个类似 NPL 这样的品牌出现了,而零跑确实属于有这个潜力的。目前,其他的类似威马爱驰那类,不管它们能否美股上市,眼前出来的产品都很难和 NPL 的智能车相比。期待零跑成为第四个这方面的选择!

至于,小鹏社区里面的童鞋们都开始聊起是否影响 G3 的问题了。呵呵,我的观点和以往一样,能增加一款很能打的智能汽车,对整个行业都是好事情,一起把蛋糕做大,也一定能往这个方向走的。而不是因为出现了这个就抢那个的生意,这个活了那个就必须死了。单说 G3,虽然车体和价格这些面对 C11 不占优,但眼前都还在不断迭代的 Xmart OS 就已经不是明年第四季度才交付的 C11 可以相提并论的了。完全对智能化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认知的人,就算没有 C11 也不会考虑 G3 !明年,C11 交付的时候,G3 已经属于一款老车型了,何止受 C11 影响那么简单。反过来,C11 何止影响 G3 这么简单,这个级别的其他新纯电车型的定价,理论上都有可能被它影响。当然仅仅是理论上,毕竟 T03 性价比优势这么大,最终还是丝毫没有影响欧拉黑猫 .......

综合 零跑S01 零跑T03 零跑C11 零跑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双擎会铁皮
2020-12-16

“一年时间能改变多少看法?”  —— 从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开始侃起

今天,想从长城侃起 ….

记得在去年年初,我个人还一度觉得,长城这个品牌没前途了。
尽管,当年它的哈弗 H6 已经常年雄踞 SUV 销冠,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但我依然觉得它以后会没落。原因是,当时已经公布了未来几年的双积分政策,要求越来越苛刻,到了2020年要求全部产品共综合油耗要求不高于 5L/100km 。不管后续具体是否压后这个要求,这也代表着对这个行业产品的节能要求杠杆。
而当时的长城,完全看不到在电气化汽车上有能力跟进的迹象,就算是燃油车都偏科严重,仅有很多款中低端燃油 SUV 产品。就连便于以低能耗拉低平均的走量轿车,都没一款能打的。能否拥有燃油车的电气化产品,HEV 混动车型?天方夜谭!而能上绿牌的新能源方面,一方面,WAY 的插混毫无存在感;另一方面,在去年年初,在座有多少人能够熟悉欧拉这个品牌?就算后来欧拉 R1 开辟了一定知名度,但当时也是一度属于挺小众的车型,如何能撑起整个大品牌?如何去抵消那种大量销售的低价位 SUV 燃油车产生的负分?在这个时代如果电气化产品没建树就等于自废武功。
我作为一个路边吃瓜群众,从表面上只看到这些,所以当时武断地觉得长城会没落的。

但,一年时间能改变多少看法?
今年的长城,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一系列操作,刷新了不少之前的认知。

当然,最容易吸引注意力的是一系列命名,
大狗、坦克、好猫、白猫、初恋 …..

这个可以说属于噱头吧?跟产品力没什么直接关系,但从这方面看到长城的团队非常不具有以往传统车企那种守旧和惯性的思维,太敢于创新了。

而更实在的改变是产品层面。先撇开燃油车的新品不提,欧拉的猫系列外观和智能化配置算是跟上了时代节奏,好猫居然有了依赖视觉系统实现的自动泊车。另外猫系列已经带动了第三方汽车改装的产业链,形成用户群的改车文化。
而整车智能化方面,柠檬智能平台概念令长城居然成为第一批给予燃油车进行 FOTA 软件推送的厂家之一,这个真没想到。注意,这里特别提的是实现了第一次软件推送,其实今年很多传统厂家的产品也都搭载了理论上可以 FOTA 的硬件,但真正实现第一次面向用户的软件推送,才是正式宣布这方面并非摆设的开端动作。毕竟之前某些整天把高科技智能车挂在嘴边的厂家所做的电动车产品,一年到头也仅仅搞了一次车机范围内的 OTA,长城这个有点不声不响赶超的味道。而长城的新燃油车型也都配备了口碑不错的 L2 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和视觉泊车等等应用。

长城的电气化产品在市场上反馈也不错,上个月欧拉系列首次突破月销过万了。这个也是没想到。

而昨日,长城连自家的混动系统都发布了。叫柠檬混动 DHT。先不讨论它在目前阶段,横向对比究竟是否牛逼,究竟属于是能秒这个那个,还是不如这个那个的水平,这都不重要,这至少已经令长城跨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整套混动系统解决方案的俱乐部。而且拥有 HEV 和 PHEV 两种类型,涵盖 A 级,B 级,C 级车的三种规格系统。从公布的 HEV 车型工信部综合油耗水平 4.6L/100km 来看,也基本属于合格行列。
混动系统就是用于日后依然会长期存在的燃油车的终极节能方案,长城这方面已经自己拥有了主动权,蓝牌绿牌的产品都可以不受双积分政策的影响了。

当然,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就是长城的股价今年也是翻倍地飙升。

这几项改变,好像都在今年意想不到地突然都出现了。当然,这不可能是一年内临时抱佛脚搞出来的东西,当我这种路人在日常聊天中对他们表示各种不看好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在为今天和未来在筹划和发力!
目前的长城,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方面都给我丝毫不落伍的感觉。

欧拉 欧拉黑猫 欧拉好猫 长城 铁皮侃那些擦肩而过的品牌

来自#{{item.data.theme_info.title}}{{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本周共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 人参与,话题内容折叠显示`:'话题内容折叠显示'}}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查看全部':'立即参与'}}
{{item.data.author.username}}

{{level.circle_title}}{{ { 1: '超', 2: '高' }[level.circle_level] }}活跃用户

{{level.week_text}} {{level.remark}} 去看看
{{item.data.author.user_honour}} 置顶 首页推荐 社区推荐 置顶推荐 精华 {{item.data.create_time}}{{item.status==1 ? ' · 待审核':''}}{{item.data.author.car_list&&item.data.author.car_list.length?` · ${item.data.author.car_list.map(e => e.name).join('/')}`:''}}
NO.{{i+1}}热度 {{item.hot_total}}
收录于周榜 TOP {{item.week_rank}} 收录于日榜 TOP {{item.day_rank}}
视频文章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duration}}

{{item.shrink?'展开':'收起'}}内容
{{calculateAspectRatioFit(item.data.pics[0].width,item.data.pics[0].height).imgTag}} {{item.data.pics[0].video.duration_string}}
{{img_url.video.duration_string}}
+{{item.data.pics.length - 9}}
¥{{item.data.price}} ¥{{item.data.original_price}} 包邮 分类/{{item.data.garage_category_name}} 状态/{{item.data.garage_condition_name}}

+{{item.data.imgs_url.length - 9}}

{{item.data.series.name}} {{item.data.model ? item.data.model.name : ''}}

个人评分{{item.data.contents.fraction}}

点评:

{{item.data.title}}

{{related.theme.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membernum}}人参与讨论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