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文章前序: 《李斌和李想 一场始于2023的厮杀》
李想对移动的家的“执拗”,从解放出行焦虑的驱动开始,再逐步解放人类驾驶,再到构建智能驾舱的终极形态。
五年前李想决定做增程后遭遇市场质疑,再到一台车支撑一个品牌,但不可否认的是理想 ONE 的定位是成功的。从今年一季度财报中我们看到,理想 ONE 单打独斗一年后销量依旧坚挺, 相比去年的一季度单车销量增长了 152.13% ,占 30-40 万新能源市场 30% 左右的份额。
新出行已建立相应的车型兴趣群, 戳这里 , 新出行理想 L9 、蔚来 ES7 等社区同学们一起成长,目前我们有交流等群聊,欢迎新同学一起加入,可以扫码或添加微信「 xchuxing06」 回复「车型」,包括我、专业 KOL、专业编辑老师等也在群内和大家参与讨论!
而在财报电话会上,李想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会议里只回答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理想的品牌策略,在 20-50 万区间里,每 10 万一个区间放一个爆品;
一个是关于理想的新车布局,今明年除了推出增程旗舰 L9 以外,还有两款新车,包括一款高压平台的 BEV 车型以及一台 20-30 区间的中型车。
相比打造移动的家的理想,蔚来则是“执拗“在高端的蓝海市场,打造差异化的竞争思路,继 ET7 后蔚来还推出了同样以 7 为命名的全新 SUV 车型 ES7 。
蔚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前夜,又预谋了一场突破高端的品牌起义。
无独有偶,蔚来的全新子品牌也有了新消息,主打中高端品牌,衔接 ET5 之下的产品序列,所以不难发现伴随着 866 车型的改款,蔚来实际上“刻意”拔高了蔚来品牌车型的售价区间,为子品牌的加入预留了空间。
至此,我们看到虽然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在下半场,双方都剑指国内的中高端市场,李想极致的产品敏锐度与李斌高端品牌溢价之间的较量,也正式打响。
一、蔚来:从双数到单数的转变
无论是拿葱换盐、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还有买油车的人,而今都成为李斌身上的标签,已经和蔚来价值两百亿,李斌还住在那间出租屋里的场景深深捆绑在一起。
一个在安徽放牛的男娃再到北大才子,从蔚来的高光时刻到最惨的人,常在悬崖边上行走,也藏不住他的胆量和野性。
这反而与聚光灯下的蔚来品牌形象,颇具反差。
正如同李斌一直身穿的那身深蓝色的名牌西装,褪去后才是他内心的独白。
用户映射出的就是他悉心照料的那片黛绿草原,服务用户的执拗,就同他手里握住的那根草绳,即牵起了一个高端品牌,也打破了商业模式与产品之间的边界。
而作为 NT 2.0 的首款 SUV 车型,其实也隐喻了李斌想继续上探以及走向海外的野心。
我们可以先从866 一代平台的双数命名做区分,一代平台 866 后,二代平台蔚来的产品目前已知的聚焦在 ES7、 ET7、 ET5三款车型。
其中 ES7、 ET7对应的是 SUV 与轿车的关系,而我们也可以猜测蔚来在未来对应车型,比如 ET5 的 SUV 款 ES5,以及蔚来步入更高端 ET9、 ES9 车型。
在《 ES7 后,蔚来还有什么底牌? 》的文章中,我们也和大家分享了蔚来对标宝马的车型的矩阵,除了 EC、 ES、 ET系列以外,蔚来还额外注册了 EZ 系列的商标,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蔚来的产品矩阵和宝马类似,覆盖轿车、Coupe SUV 、SUV 以及 旅行版车型等。
需要强调的是 ES7 不是 ES6 的换代车型 ,一代平台的 866 目前看还会继续改款更新,而 ES7 定位是在 ES6 和 ES8 之间的中间产品,实际上可以看成 ES6 的 Plus 版,但它定位是靠近 ES8 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 ES7 的定价以及兼顾后排舒适性的定位其实是更贴近高端的,和 ET7 打法类似,所以 ES7 拿到的部分用户可能是原先 ES8 的潜客,不需要 6/7 座车型,想要一个大五座 SUV ,同时兼顾豪华。
我们对 ES7 做一个价格预测推理,便能更清晰蔚来的产品策略。
与理想采用的每十万一个爆款的策略类似,我们推理最低配置的 ES6 运动版和 ES7 入门版也是差距 10 万左右的区间。
首先相比 ET7 轿车的定位,SUV 定价会更高,目前 ET7 起步价为 44.8 万,但 ES7 不能争夺 ES8 的市场,ES8 是 48.6 万起售,ES7 大概也是 47 万上下,刚好和 ES6 衔接 10 万差价,而这个差价刚好也是 ES6 性能版选装后的顶配价格。
ES7 能否在 ES6 后,弥补 50 万级的新能源 SUV 市场?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市场依旧是目前新能源一个超级蓝海市场。
伴随着蔚来品牌的拔高,蔚来的子品牌可以继续承接向下市场,弥补蔚来在 20-30 万区间的空白。
从 ES7 后我们大致可以窥探蔚来品牌策略的雏形。
二、理想:单车撑起一个品牌时代即将过去
李想在电话会议中提到,理想产品策略和 iPhone 类似,比如 12 系列里 12/Pro/Mini 的产品矩阵。
看似蔚来和理想具差异化,其实两者策略都非常接近。
1、每 十 万区间一个爆品
理想策略是 20-50 万市场,计划每十万有一个爆品,比如理想 ONE 主打的是 30-40 万级的爆品,以理想 ONE 为核心可以做上下十万级的浮动,比如 L9 承接的是 40 -50 万级的产品。
在李想电话会议中也提到明年将会有一款 20-30 万级的中型 SUV 车型,和理想 ONE 做更好的向下承接。
与蔚来稍有不同的是 ,蔚来 20-50+ 的市场会用两个品牌来做,与高端品牌做更好区分。
同时蔚来产品更为细分,除了高低配置还涉及选装,比如蔚来 ES6 和理想 ONE 都是各自的扛旗产品,但是 ES6 单个车型选装前后已经差距 10 万元,反而理想采用的单车策略,即是标配,再标配。
而有了这个策略,我们便可以顺势推理理想未来产品的定价区间与产品定位。
李想在电话会议中提到一个关键信息,理想车型的策略在 2025 年前还是会服务有孩子的家庭用户为主,同时会基于两个标准化配置,一是四轮驱动系统,二是拥有足够的智能化。
这两个关键配置会成为理想不同价格区间爆品的关键。
在售价上,理想 ONE 涨价后售价为 34.98 万元,所以 L9 的售价也会接近 44.98 万元的售价策略,可以确定的是不会低于 40 万的区间,定位是做 40-50 万之间的爆品车型。
而另一款中型车我们也可以做类似的推理。另外我个人认为这台定位中型、标配四驱系统以及智能化软硬件系统,在 20-30 万区间势必有很大的竞争力,甚至相比理想 ONE 更具有爆款的潜力。
2、增程、纯电混合拳
除了价格猜测以外,产品策略上理想采用的是增程和纯电并走的两条路,这一点和蔚来有根本上的不同。
相比蔚来,理想认为纯电车型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取代增程车型,而是应对两种不同的出行场景,所以理想产品策略是在同个价格区间打两副牌,实现互补。
与宝马的 7/5/3 系、蔚来的 ES6 /7 /8 产品策略不同,理想的思路是聚焦单一爆品,而不是划分高低序列,从上面推理我们可以预见 30-40 万区间理想 ONE 以外,还会有一台同价位,但和增程互补的纯电动车型。
3、电话会议的「彩蛋」
而在 30-40 万级的市场中,李想提到一个关键词,「继续深耕」。
也就是在理想的产品规划中,可能除了理想 ONE 外,还会有一台中大型产品。
由于不出现在新车阵容里,所以可推断为是理想 ONE 的替代车型,这也是我们最近的独家谍照车型,内部代号 X02 , 正式命名大概率会延续 L 系列。
当然目前最具争议性还是这一台搭载高压平台的全新纯电车型,李想更是强调了这会是一款专门为纯电动车而设计的特殊形态,不同于市场上任意一款纯电动车型。
当然这个「谜面」在李想的电话会议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答案」。
李想提到:针对不同的动力,这台车型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形态,但两台车不会产生竞争关系。
既不会产生竞争,同时又与增程划分在同个价格区间里,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这会是一台主打城区内、跨周边城区短途通勤的车型,为的是弥补增程车型的市场。
我个人推断,这可能会是一台类似于 D1 定位的车型,续航并不会太高,但拥有纯电动车型的造型设计以及空间,可以与当前主打的增程 SUV 车型形成互补关系。
我们可以从理想针对充电桩的布局也能看到,理想初期布局充电桩的重点是连接各个大城市的高速区域,城区内则是针对用户需求来考察选址。
三、总结:是厮杀,还是差异化之争?
我们看到不同的产品线其实背后也映射出了不同的研发思路。
蔚来以纯电车型作为主打,在补能上支持可换、可充、可升级的策略,而理想采用增程、纯电两条路并线的两条腿走路,前期增程无需布局补能,但在纯电车型中,理想是采用 800V 高压、4C 充电倍率的超快充研发思路。
除此以外,蔚来与理想规划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研发中也略有不同。
蔚来在二代平台上可以采用通用型研发,同时拥有更高的溢价空间来搭载更高阶的辅助驾驶硬件,能够实现多车型的快速上车,同时便于后期维护。
理想实则也是类似,但由于价格梯度相对过大,同时理想采用的是标配的思路,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理想辅助驾驶会采用不同供应商的策略,高端车型由英伟达承接,中高端车型由其他芯片供应商承接,但理想采用的自研思路,也能确保功能体验的一致性。
可以看到蔚来主打的高端品牌除了产品本身,需要产品外更多的品牌附加值来营造品牌高端,这其中最明显的包括蔚来主打的换电服务、蔚来中心(NIO House)、服务无忧等,而在品牌效应上,虽然蔚来多次提到的对标的宝马车型,实际上是和 BBA 品牌之间的抗衡。
而理想采用产品为先的策略,主打功能性,理想框定在了 20-50 万区间,更聚焦产品本身。每一个区间都具备同级别车型中强大的产品力,同时理想定位为服务家庭出行的用户,所以在车型尺寸、舒适性配置、座舱以及安全等有更多的差异化思考。
实际上两个品牌策略上是一场差异化竞争。
我们也可以看到,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化,新品牌或者新车型的出现会重构过去传统的竞争形式,多样化、差异化的竞争势必带来新一轮的市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