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资本市场首次出现了传统车企培育的电动车品牌。
从去年 9 月官宣在美“借壳上市”到现在,Polestar 极星用了 9 个月就走完了其他品牌几年都没走完的“上市之路”。
6 月 24 日,Polestar 极星通过 SPAC(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简称 SPAC )成功登录纳斯达克,以股票代码 PSNY 进行交易。开盘价 12.98 美元/每股,总市值达 270 亿美元。
“Polestar 即将开启全新的篇章,用一个词概括的话,即为‘增长’。此次上市不仅为极星带来了资金支持,更为我们实现品牌远大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极星 CEO 托马斯·英格拉特(Thomas Ingenlath)表示。
不过本该是一场资本的狂欢,没想到当日一开盘,经过了短暂的上涨(最高 13.36 美元/每股),股价随即就进入了下滑通道。经过回调,尽管收盘价回到了开盘价附近,但显然缺乏足够的增长动能。
一切好像应验了马斯克6月初说的“我对经济有一种超级糟糕的感觉”。但极星总归是“幸运”的,在这种极为不利的环境下实现了自己的“资本梦”。
#上
为了上市,极星造足了声势
回想起去年 9 月,随着芯片危机的缓解,汽车业好像终于看到了曙光,各大车企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准备大干一场。在这种氛围中,极星宣布了要通过“借壳上市”方式在美上市的消息。
彼时的资本市场依旧是狂热的。因为一个月后,极星的母公司——沃尔沃就敲响了上市的钟声。随后一位号称“特斯拉杀手”的美国电动汽车公司 Rivian Automotive 也闯入赛道,其市值一度突破千亿美元,让业界瞠目。
但仅仅大半年光景,这一切就成为了“泡影”。在疫情、俄乌战争、美联储加息缩表、原材料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下,整个资本市场迎来了一场“寒流”,恐慌的情绪持续蔓延。
新造车企业 Rivian 的股价,从半年前的 170 多美元跌到如今的 29 美元,跌幅惊人。与极星同样以 SPAC 上市的 Lucid 也是跌了掉了 2/3,并被马斯克说“正走向破产”。
在不少投资界人士看来,“电动化的时间窗口马上就要过去了,车企上市的时间窗口也正在慢慢关闭。”这种情况下,能够顺利上市俨然是一件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
不过在这种形势下,极星依旧凭借自己的努力造足了声势。今年 2 月,极星 Polestar 在美国“超级碗”现场发布了首支超级碗广告——“不妥协”。
在这支短短 30 秒的广告中,通过暗讽、揶揄大众、特斯拉,让这个“存在感并不太强”的电动车品牌赚足了流量。
连极星 CEO 托马斯·英格拉特(Thomas Ingenlath)也说:“超级碗是极星进一步在美国及其他地区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完美载体。”
不久后,Polestar 极星又收到了全球著名的汽车租赁公司赫兹租车(Hertz)一份订单合同,内容是将在未来 5 年内订购 65000 辆电动车。尽管赶不上特斯拉的 10 万辆订单,但也是一笔不小的交易。
当然,不同于那些新造车势力只会“造势”,极星还是拿出了一些实际成绩和东西来作为筹码。2022 年至今,Polestar 2 已累计收获超 32,000 个订单,比 2021 年同期大涨 290%。全球业务也从 2021 年底的 19 个全球销售市场增加至 25 个,零售网点建设近 130 家。与此同时, Polestar 极星还曝光了三款全新高性能纯电车型的消息。
最终事实证明,极星的努力没有白费。在IPO遥遥无期、SPAC已经降温的当下,极星赶上了这趟车。“在现在资本环境下面,能够以这样一个估值上市,其实已经很不容易。”汽车分析师张君毅这样说道。
#中
“借壳上市”的痛
过去两年,美股掀起了史无前例的 SPAC 交易狂潮。趁着新能源汽车的风口,许多初创电动车公司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了资本市场。
在极星之前,包括法拉第未来、Lucid、Arrival、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 在内的初创电动车企业都通过 SPAC 完成了上市洗白。
这些公司上市以后,股价均出现了大幅上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便大幅回调。大部分公司甚至都生产不出可供销售的产品,例如法拉第FF纯粹以“PPT”的形式给投资者画饼,本该2018年就该量产的FF91,直到现在也拿不出真正的量产产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ELMS近日在特拉华州申请了破产保护,成为第一家以SPAC方式上市后申请破产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2020年12月至今,光速上市、光速破产,不免让人唏嘘。
当然,其他一些靠SPAC上市的电动车公司现在也是一地鸡毛。法拉第FF,在遭遇机构做空和迟迟未能提交财报后,目前已经处在退市的边缘。
新能源汽车似乎成了SPAC“ 欺诈 ”的重灾区。
“其实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借助SPAC上市的公司都有一些共性,或是一些初创公司,或是一些规模小、业绩差的公司,总之比不上那些正常IPO企业。”汽车分析师张涛(化名)说道, “如果不加以监管,未来ELMS的命运无疑会不断上演。”
“不能把SPAC当成一个正式IPO,它更多是一种融资的替代方式。企业还是要发展很长时间才能达到一个真正成熟的阶段,所以各种发展结果都有可能。”张君毅在与车市物语的交流中也说道。
SPAC降低了这些企业融资的门槛,而它们却把SPAC做成了“盲盒”。
如今狂欢过后,投资者变得更加清醒。不管是美股,还是港股等资本市场对SPAC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据外媒报道,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沃伦正计划提出一项名为《2022年SPAC责任法案》的SPAC监管法案,将增加参与此类交易的各方的法律责任,加强对投资者的披露,并在更长时间内锁定为交易提供资金的早期投资者。
“所以尽管极星实现了上市,但自己画的饼还是要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能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极星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做产品,提升业绩。不然又得沦为一场资本‘骗局’”,杨涛说道。
#下
极星的路才刚刚开始
作为吉利体系下的高端化电动车的先锋,极星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尤其在几何冲击中高端市场失利之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给极星汽车定了调:“青(极星)出于蓝(沃尔沃)而胜于蓝”。
然而极星这5年以来的发展,着实有些“低调”。这种“低调”不仅表现在销量上,更体现在市场声量上,尤其在中国市场更是显得格外陌生。李书福也曾表达过自己的不满,“极星声量太小,甚至连负面新闻都鲜见。”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正处于失守边缘。在吉利的汽车版图内,极星好像处于‘爹不疼、娘不爱’的境地,处境略显尴尬。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作为同样冲击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极氪,成立仅一年交付也只有半年,到今年5月却已累计交付20,715辆新车,突破20,000台更是仅用时217天。而极星去年全年的销量仅仅只有2.9万辆。
另一边,吉利旗下的所有品牌都在加快电动化转型,体系内品牌间的冲突也渐渐凸显。在电动化的赛道上,吉利目前上有路特斯、极星、极氪,下有几何、睿蓝等。此外,沃尔沃也要做智能纯电豪华市场的领导者,并计划在2030年成为100%纯电豪华车企。
如此大规模的业务基盘,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
在杨涛看来,“极星的成功上市一方面可以避免品牌内部的冲突,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另外也可以缓解对母公司资金上的消耗,培养自己的‘造血’能力。毕竟对于吉利这么大一个集团,电动化快速转型不能只靠母公司来持续‘输血’。”
如今,极星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2022年上半年,极星计划向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进军,同时还将进入阿联酋、科威特和以色列等中东市场。预计到2023年底,极星计划将把业务扩展到全球30多个国家。
当然,极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正在努力深耕中国市场。据了解,极星已经组建了中国研发中心,同时展开销售渠道建设,预计到2022年底,极星将在中国拥有超过50家零售网点,覆盖30个核心城市。
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制完成。对于极星来说,这条路也许才刚刚开始。不同于曾经市场的疯狂,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再为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买单,极星需要拿出真正的成绩:2022年实现5万销量(调整后目标),2025年完成29万辆的全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