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一波燃油车大溃败的趋势下,BBA能否幸免于难?自主品牌能否平替BBA?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1-5月,宝马的新能源销量为:18277辆,占到品牌总销量的6.19%;奔驰新能源销量为:15364辆,占到品牌总销量的5.23%;奥迪新能源销量为:2438辆,占到品牌总销量的1.06%。
从这组数据就能明确看出,BBA目前依旧是燃油车为绝对的销量主力,因此在这一波“内忧外患”中销量下滑明显。但在豪华品牌TOP10榜单中,红旗、蔚来和特斯拉在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时,依旧能够保持正增长!——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BBA陷入“新能源的困境”!
一方面,BBA的燃油车目前在市场上依旧是品牌力十足,利润率十足。虽然知道转型新能源是必然,但是让任何一个人即刻放弃手中的“现金奶牛”?这实在是太难了,即便是创始人自己都未必做得到,更不用说职业经理人的团队了。
另一方面,BBA的新能源太“传统”(保守)了,他们的目标客户更多集中于对品牌高度认知,又不了解自主品牌的消费者——本质上他们是在分流自己的燃油车客户。但2022年太难了,BBA燃油车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更不要说他们“油改电”版本的新能源车型了——真正的达到预算的目标客户,但凡了解特斯拉+新势力以及自主品牌之后,又有多大比例已久选择BBA的新能源呢?
e-tron如此,iX 3如此、EQC如此,即便是新能源化最激进的宝马iX4和奔驰的EQS,他们的定价也远远没有竞争力了。
这不,EQS已经开始对外降价了,10%的折扣虽然不多,但这就是一个信号。要知道S级可一直是奔驰的旗舰产品!
而一款上市不久就打折的旗舰产品意味着:在新能源时代,BBA曾经引以为傲的“品牌力”,正在逐渐失去“魔法”。
那么在30万以上的新能源高端车市场?谁能替代BBA呢?
上周末,一则“奥迪在欧洲起诉蔚来”的新闻也刷遍了,新能源车圈。具体的内容大家自行搜索,但可以看出来的一点:这是奥迪在面临电动化竞争的一种强烈的防御性姿态。
为什么想要“阻止”蔚来进入德国市场呢?背后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奥迪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压力”,无论是从产品力还是从新能源产业链,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压力”(说好的“自由贸易”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大众对于“新能源”时代竞品的选择和定义。

在市场层面:现代、Stellantis、蔚来、小鹏、比亚迪和特斯拉是大众主要的对标企业;
在制造层面:是富士康和Stellantis;
在软件层面:苹果、谷歌、mobileve和特斯拉;
在电池层面: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LG;
在自动驾驶层面:Uber、mobileve、Waygo和Criuse;
这也是第一次,有跨国车企公开把来自中国的自主品牌——蔚来、小鹏和比亚迪定义为“对标品牌”。
让我们回到中国市场,在中国的30万+豪华车市场上,BBA一直是神话一般的存在,CR3的市占率更是超过了60%(如果计算上进口车型,基本上会到70%以上)!
那么,在中国谁最有机会替代BBA呢?
我们先从均价排序来看:
1、高合:2021年单车均价63.8万元,国内市场排名第3;
2、蔚来:2021年单车均价41.38万元,国内市场排名第4;
3、理想:2021年单车均价33.36万元,国内市场排名第10;
4、小鹏:2021年单车均价23.69万元,国内市场排名第14;
5、红旗:2021年单车均价20.68万元,国内市场排名第15;
6、问界:预计2022年单车均价27万元左右,国内市场排名在13/14名左右;
7、腾势:预计2022年单车均价在40万元左右,国内市场排名在第5/6名左右
8、极氪:预计2022年单车均价在32万左右,国内市场排名在第11/12名左右
目前,来看这8位候选选手是最有可能替代BBA的自主品牌。
如果从2022年的销量维度来看,蔚来、理想、小鹏和红旗的年销量在15万+,属于妥妥的第一梯队;问界和极氪紧追不舍,预计22年的交付量在7-8万辆左右;腾势在22年Q3才交付,预计年度的交付量会低于5万辆;这三个选手外加高合,将会是自主品牌冲击BBA的预备队员。
写在最后:
1、BBA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和品牌,在全新的新能源时代已经失去了足够的影响了,而这一代年轻人追求更加科技感、更加创新的品牌,这对于BBA而言不吝于“晴天霹雳”!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有“时代的企业”,而不永远是“企业的时代”!
2、 2021年,BBA三个品牌国产车型30万+的合计销量约为150万辆,包含进口车型的30万+合计销量为188万辆。而蔚来+理想+小鹏+问界+极氪5个品牌2022年的年销量超过60万辆,几乎是BBA30万+销量的三分之一了。从这个维度上讲——“平替BBA”,并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豪华品牌的新能源化,大概率将会在2023年-2024年能够看到更加清晰的梯队组合。但有一点非常确定的是:在新能源时代,BBA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都将受到自主品牌的强力冲击与替代,至于BBA能扛多久?就要看他们“自我革新”的决心和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