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迎来新进展。10 月 19 日,雷军在小米集团年度投资会议上表示,小米汽车预计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产。此外,不久前曾任小米盒子、小米电视负责人的李肖爽,出任小米汽车副总裁,负责产品和供应链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最为需要的技术型管理者,目前尚未就位。
“小米在造车路上不断集齐拼图,从投资动力电池企业,补齐自动驾驶领域短板,再到人才队伍的搭建,思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汽车行业分析师王敏认为,小米汽车当下正着力补齐技术和人才短板,这是小米造车两块关键拼图,“但是动作还要再快一点,因为时间不等人。”
从雷军官宣造车,到9月完成小米汽车的注册,造车“17 罗汉”现身,再到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各种“买买买”,小米造车的进程正有序推进。如今,小米造车时间表出炉。那么,凭借着生态优势和用户优势,以及“雷布斯”满腔情怀,小米汽车能后来居上吗?
壹
小米造车人才队伍迷局
摆在小米造车前的第一道阻碍就是“懂车”。正如王敏所言,小米造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消费类电子产品理念延展到汽车行业。言外之意,就是小米需要懂车的人才,加入到小米造车的行列。
不过,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小米造车队伍中依旧是清一色的手机圈大佬。小米汽车公开的团队阵容,不免令人有些失望。
9 月小米汽车成立之时,一张17人的骨干团队合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 17 人中,除了雷军之外,还有小米联合创始人洪峰、刘德,以及卢伟冰、张峰等人,最晚加入小米的成员林世伟也在其中。
不过,通过对 17 位骨干成员的背景调查中发现,除了原宝马i品牌外观设计师李田原有汽车行业经验之外,其他成员均没有在汽车行业有过相关履历。值得一提的是,李田原只是一名外饰设计师,宝马 iX 车型是其代表作。
10 月上旬,有信息显示,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将负责产品、供应链及市场相关工作,向小米汽车 CEO 雷军汇报。此外,MIX 系列手机研发工程师刘安昱出任小米汽车上海团队政委,向集团组织部部长刘德汇报。尽管李肖爽在手机产品和供应链管理方面有着出色的成绩,但是对汽车产品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反观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李斌、何小鹏和李想虽然不是纯粹的一线汽车人士,但是核心管理团队,均有汽车技术大拿坐阵。蔚来汽车的沈峰、任少卿均来自传统汽车厂,有着丰富的汽车管理经验。小鹏汽车总裁夏珩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实打实的传统汽车技术岗位淬炼出来的人才。理想汽车中,首席技术官王凯现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客座教授,对汽车智能化理解十分深入,总工程师马东辉也是传统汽车厂技术人员出身。
“小米没有造车基础,那么必须加强团队建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指出,小米汽车近段时间一直招兵买马,试图弥补自身“不懂车”的短板,但是更要注重人才质量和团队的协同性。
当然,小米汽车也许出于竞业协议的考虑,暂时无法透露更多汽车行业背景的骨干成员。比如,原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已经在 9 月加入雷军为董事长的顺为资本,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规避竞业限制的权宜之计,胡峥楠加入小米汽车或许只是早晚的事情。当然,目前此事尚未有定论。
此外,不久前传闻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ARCFOX 事业部总裁于立国也将加入小米汽车。再早之前,传闻福特中国电动车事业部首席运营官、福特 Mustang Mach-E 项目负责人朱江将加入小米汽车。然而,无论于立国还是朱江,都属于汽车营销类人才,却不是小米汽车当下急需的技术管理型人才。
小米汽车团队首席技术官的缺失,始终为小米造车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贰
技术短板解决了多少?
关于造车问题,雷军曾公开表示,智能化、电动化让汽车行业从原来的机械行业愈发接近消费电子。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无论汽车行业智能化、电动化变革如何迅速,造车门槛依旧未变。
小米方面也曾表示,“最难的就是电池和自动驾驶……四年后电动汽车针对传统汽车优势会逐渐体现出来,燃油车朝电动化过渡,如今小米切入时机刚好。”正是如此,小米在动力电池和自动驾驶板块进行了大量投资。
动力电池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也是新造车企业分外重视的板块。小米汽车也不例外,并且多路出击,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也浮出水面。
车市物语梳理发现,小米目前在动力电池领域直接或间接投资 4 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且各大企业各有特色。这 4 家企业分别是蜂巢能源、中航锂电、珠海冠宇以及赣锋锂电。其中,珠海冠宇与赣锋锂电均为上市公司。
小米汽车在动力电池投资逻辑上颇有特点。中航锂电与蜂巢能源作为排名前十的头部电池供应商,是小米汽车在防范电池供应风险上的两把锁。从策略上来看,小米的选择十分明智,在当下动力电池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宁德时代炙手可热,比亚迪则在外供问题上模棱两可,选择这两家企业则在供应上会更有保障。
自动驾驶是小米汽车未来的重要发力点,其实也是小米造车的薄弱点。公开信息显示,截止 2020 年,小米公开的与汽车相关的专利数量超过 800 件,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仅为 1 项。在智能车联网领域,截止 2021 年 4 月,小米所拥有的专利包括车与人 V2P、车与车 V2V 和车与基础设施 V2I,专利合计 72 件,其中车与人 V2P 专利有 57 件。
宣布造车以来,小米也在自动驾驶领域频繁出手,进行一系列投资。2021 年 6 月,小米参与了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纵目科技 D++ 轮融资。同月,小米参与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 D 轮融资。7 月,小米以 7737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5.03 亿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 Limited)。8 月,小米领投自动驾驶公司几何伙伴 Pre-A2 轮融资,10 月再参与几何伙伴的战略投资。
从目前来看,小米基本上完成了在自动驾驶领域多个关键部分的投资拼图。“自动驾驶技术含量很高,产业链冗长,也有着强烈的拉动效应。”汽车行业分析师王都告诉车市物语,小米释放大量资金投资自动驾驶,也是为了让小米汽车项目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筹码,同时助力小米汽车的落地和成长。
“投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是一方面,完成自身技术积淀又是另一个层面的工作。”王敏认为,在动力电池和自动驾驶领域不断投资,说明小米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技术短板,但是接下来的工作还会更具挑战性,尽管有智能化、电动化加持,新能源汽车的复杂程度依旧远远高于手机,小米汽车必须完成技术积淀。
叁
2024 年量产快还是慢?
时至今日,小米首款汽车的量产时间表终于浮出水面。按照雷军公布的规划,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产。也就是说,距离小米汽车亮相只有不到 3 年时间。
尽管如此,王敏认为小米汽车的进度依旧慢了。“从官宣造车到注册公司,再到团队亮相,小米花了近 5 个月时间。再看百度造车,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些工作,2022 年 4 月就会亮相首款车型。”
付于武则认为,任何时候选择造车都不算晚,但最佳窗口期已经过去。“中国电动汽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上升到全球性竞争。小米此时入局,2024 年出车,面对的挑战和压力必然更大。”
“既没有造车基础,也没有先发优势,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逐步趋于稳定,2024 年才完成量产的小米汽车,能否打破当时的市场格局,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王敏强调,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格局中,特斯拉一骑绝尘,“蔚小理”齐头并进,还有比亚迪等新能源行业佼佼者,变化繁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否会给小米汽车留出这 3 年的时间?
当然,不可否认小米造车的独特优势。随着 2021 年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小米汽车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已经投资了蔚来和小鹏两家头部造车新势力的雷军,以及拥有生态和用户双重优势的小米品牌,也会给汽车市场带来更多可能。
只是,小米汽车要杀出重围,需要面对的挑战必然是巨大的。随着百度、苹果、OPPO、360 等科技公司都计划进入造车领域,甚至连昔日的代工企业富士康,都已经发布了汽车新品牌,小米汽车面临的竞争必然会更激烈。小米造车,依旧是九死一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