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首页推荐
文章
管理
smart:抢滩中国,知易行难
文章

此次,于线下公布新车的预告图虽好,可 smart 在中国停售已久,这厢以电动化的名义进入,市场所留于它的空间,还有多少?届时,中国消费者真的还需要一个凡事只讲格调、玩转概念的新能源品牌吗?

电动车市场的竞争环境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得多。从品牌搭建、渠道铺设开始,到此后的产品投放、营销包装以及用户共创都有着一套完全不同以往的逻辑。改换门庭的 smart 将决定命运的基站建立在了中国,但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去走,又谈何容易。

在中国新势力的围追堵截下,生与死不过就是一瞬间的事。smart 很聪明地选择勾上了吉利汽车的臂膀,可这并不意味着,在燃油时代跌跌撞撞走了近二十年的 smart,就能借势举起收割的镰刀。如今,它与特斯拉之间,差得可是一整个“蔚来”啊。

2018 年是 smart 首款纯电动力车型第一个完整销售年度,却也是其燃油车型走向没落的开始。smart 不是主动转型的代表,连年的销量不济和亏损加剧,是促使其迈入电动化进程的原因。如此前提下,转身进入陌生的领域,用以摆脱往日的阴霾。想问,smart 真的做够准备了?

是趋势,更是挑战

当 smart 决定彻底倒向电动化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这样的举动不过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占据一个席位,以便为在即将到来的 EV 时代不再过得畏手畏脚。而从 2018 年开始,smart 也是这么做的。

那一年,smart 全球销量到了 128,802 辆,同比数据却再次下滑了 4.6%。即使有了中国市场的赋能,实则也掩盖不住smart 品牌总计亏损逾 40 亿欧元的事实。为此,smart 旗下的车型成了奔驰电动车品牌 EQ 发布的第一批试验品。

EQ ForTwo、EQ ForFour 和 EQ ForTwo Cabrio 的出现,是 smart 试水新领域的开始,自然也成了整个品牌投身电动化事业的转折点。而时任 smart 全球 CEO 的 Katrin Adt 也就此表示,将跟随奔驰品牌“到 2022 年实现全系产品电气化”的计划,到 2020 年,smart 品牌在欧洲地区也仅投放电动车型。

其实,回溯起 smart 的整个发展历程,戴姆勒之所以能容忍 smart 存活于世长达 20 年之久,无非是看中 smart 能够弥补奔驰等品牌在微型车市场中所缺少的些许优势。毕竟 smart 可以均衡戴姆勒在乘用车领域的产品线,使得其能够从微型车一直到大型车市场,形成一个完美的产品闭环。

可惜,随着全球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发明显,微型车市场不断萎缩的现状,让奔驰所在的豪华车领域有了更为充足利润空间后,各大车企已无暇顾及微型车市场中的蝇头小利。

如此一来,电动化看似是 smart 这样的品牌用以续命的唯一出路。可在那样的背景下,好像前景的广度似乎也并未显得那么不堪。当然,这只是 2018 年前后的产业大趋势。

甚至可以说,哪怕 smart 未来仍将面临着众多悬而未解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未来依旧给了 smart 发展的机会。微型汽油车市场的消逝,逐渐催生了纯电通勤用车市场(包括分时租赁在内)的发展。以“个头小、好停车”为宣传口号的 smart,还是会有新的用武之地。毕竟有吉利和奔驰保驾护航,堪比锁进了保险箱的 smart,也算有了弥足的底气。

2019 年 3 月 28 日,戴姆勒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 smart 品牌转型,试图将 smart 打造成为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这个命运多舛的品牌,无疑是离久违的时代红利更近了一步。

最偶然的意外,总是有发生的必然性。是的,含泪撤出燃油车市场的 smart,未来将在纯电市场重新绽放出与以往不一样的光芒。而那时,所有人都在期待,smart 能借奔驰 EQ 系列的提前布局重新建立起新的品牌优势。

不过呢,还是那句话,这些猜测都是基于两年前的市场趋势下所得出的。

当一波又一波的产业震荡和席卷资本市场的“冷空气”,在同一阶段让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入“白热化”。与此同时,由特斯拉、蔚来等车企所建立起的完全脱离传统的产销模式,开始考验着所有在局者的战斗力时,原先的那些计划或将都会成为泡影。

最典型的当属由沃尔沃和吉利一同组建的高性能电动车品牌——极星。其近况就不多赘述了,明眼人清楚得很。smart 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极星,还不能妄下定论。只能说,从目前的发展进程来看,要想以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潜力,反向激发出 smart 的实力,难。

想法虽好,但现实并不友好

根据此前的合资协议,smart 的全新纯电动车型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为了进一步扩展以满足汽车电动化领域的市场需求,新车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 2022 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在今年的 5 月份,smart 官方发布了旗下全新纯电动 SUV 车型的设计草图,宣称新车的定位为紧凑型 SUV。并将在今年 9 月举办的慕尼黑车展上正式亮相,其正式的命名届时也将公布。进而到了近日,smart 于线下再次发布了全新概念车的最新设计细节,以便更为全面地向外界呈现品牌及产品的轻奢进化。

在推进产品落地的时间线上,这样的举动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从这款新车愈发清晰的定位去看,要想在中国市场完成突围的可能,smart 该努力的地方还多着呢。

SUV 市场本就不是 smart 主攻的核心领域,更何况是以电动车的身份,进入这个从未有所建树的地方。况且,在中国,紧凑型电动 SUV 市场的竞争格局早已不是空白一片。“蔚小理”虽不是该市场的玩家,以零跑、威马、哪吒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和一大批后进场的传统车企,却无一例外地主攻于此。

smart 要做一个有格调的品牌,可有没有想过此类车型的潜在消费者究竟是在注重什么?论软件、论硬件都没有优势的话,单凭理念空谈理想,好像差点意思。

你说,有着奔驰和吉利的背书,smart 新车的产品力不会差的。相比没有那些没有背景的竞争对手,smart 凭借此前留下的品牌形象,理论上亦可为其打下基础。万事万物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既然选择了自我革命,发生在特斯拉和蔚来身上的故事,或许会以 smart 的名义重现。

故事的开端总是乐观的,事情的走向是否按既定的规划走下去,其实是需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了。“行业内卷”是近年来谈及最多的一个词。在此刻,也是成立的。

2021 年被定义为“梅赛德斯-奔驰”的电动之年。从发布不久 EQA 和 EQB 的奋力一搏中,就已经透露出奔驰想借由电动化的浪潮,加速贯彻着属于自己的那番事关行业领头羊的初衷。那么,在如此趋同的产品定位之下,smart 会好受吗?

另一边,同为吉利体系之下的极氪品牌,一样不是个善茬。铺货前出再多的 BUG,奈何人家的产品力放在哪里。价格一旦相互挤压,珊珊来迟的 smart,又该如何应对?

还记得,在 smart 正式发布旗下全新潮趣生活方式品牌 smartidea 的那晚,smart 品牌全球合资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副总裁 Daniel Lescow 先生说过,“诞生于对未来城市出行最佳解决方案的思考,smart 拥有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与无限灵感。同时,历经焕新的 smart 品牌在不断进化。我们致力于为 smart 注入更多精致元素,使之更轻奢、更具科技感,成为潮趣先锋派群体每段旅程之上拒绝妥协的都市密友。”

没错,打造品牌调性,创建用户思维,当下的 smart 玩得不亦乐乎。“产品未出,就要用独特的理念造势”的想法不错,玩法也很出彩。但如果细品下,这放在几年前,绝对能吸引大多数喜欢高型格的年轻人。因为,环顾下整个新能源市场的玩家,如今靠“圈粉”卖车的比比皆是。

在 2020 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口碑外部调研中,造车新势力的表现就足够证明些什么了。从最初的饱受质疑与挑战,到如今令市场信服,并产生了自己的饭圈文化,蔚来们所做出的东西,一点都不比靠那些“弄潮儿”的 idea 差。

是的,“务虚”谁都会,要“动真格”,想必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不说,选择全力押宝中国的 smart 在 2022 年就无法完成“虎口夺食”的壮举。但因内卷产生的种种不可抗的因素,希望smart能抵挡得住。当然,如果重生后的 smart 将最终目的锁定在 IPO 上,那就另当别论。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