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文章
管理
像钢铁侠头盔一样炫酷的华为AR-HUD上车了
文章

前几天公布R7内饰,华为的AR-HUD不出意外,首发车型坐实了就是R7,上汽飞凡这波可以啊,真的是老奶奶爬楼梯——不服不行,华为亲儿子问界赛力斯极狐们已经哭晕在厕所。

不过,华为还会造HUD?坊间名言,华为不造车,只掺和造车。确实,华为虽然不亲自下场造车,但一直聚焦在ICT领域,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也是大功劳了~人家是飞机上挂水瓶——玩的高水平。这一次横空出世的华为AR-HUD,就是其中之一了。

其实HUD抬头显示大家多少应该都接触过,它是将重要行车信息投影至汽车驾驶员侧的挡风玻璃上的智能车载系统,驾驶员无须低头、扭头便可查看重要驾驶信息,大大提高驾驶效率和驾驶安全性。HUD根据产品成像方式和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第一代C-HUD组合型、第二代W-HUD挡风玻璃型、第三代AR-HUD增强现实型。目前市场以 W-HUD为主流,C-HUD被逐渐淘汰,而 AR-HUD 将是未来的升级趋势。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那时青春年少又初入社会的我,差一点就被一个好朋友拉去创业做C-HUD了,他给我洗脑这玩意儿技术含量不高,找两个懂点光学的学生兼职,买两个市面上的集成方案,逆向开发再包装一下,就能成。

直到我发现百度地图导航里的HUD投影模式,那才真是大开眼界,平平无奇就替代C-HUD基本所有的功能。所以C-HUD这货基本就这样被逐渐淘汰了,没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护城河的low cost solution基本都是cost了。现在看来,趋势是把握住了,其余都是错付,感谢贫穷救了我,让我避免了社会的毒打。

二代的W-HUD,以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作为投影成像的载体,因为光学结构较为复杂,还需要对前挡风玻璃进行特殊处理以避免重影。与C-HUD相比投影成像距离与成像大小均有所增加,支持显示天气、娱乐、电话接入、周围路况等更多信息。现在市面上大部分HUD都还是这一世代的产品,我觉得这一代更多还是作为一个信息显示方式的补充,属于过渡产品。

到了第三代的AR-HUD,那这个就属于小母牛做飞机——牛上天了。AR-HUD(Augmented Reality HUD),通过AR技术与HUD 结合,能够将行车信息与实际场景结合,类似于3D投影一样把车况信息和导航信息动态呈现在驾驶员视线区域内。AR-HUD还能够结合高阶智驾,在驾驶员视线中直观地呈现交通灯预警、跟车距离预警、车道偏离预警等信息,使驾驶员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保障行车安全。

与 C-HUD 和 W-HUD 相比,AR-HUD 宽广的成像距离和显示区域能够融入更多的信息,显示效果更好。并且AR-HUD 能将信息的单独显示升级为指引性显示,使HUD信息更易理解、更有科技感,想要关注的信息面前都有了,让驾驶员开的更安全更舒心。脑补一下啊,即使在将来L4、L5自动驾驶阶段,驾驶员不需要自己开车了,但对信息的掌控,是一定还会存在的需求。AR-HUD就能很好的满足驾驶员坐在车上,只要一抬头就能知道,下个路口是不是要转了,目的地是不是要到了,一切尽在掌控。

另外,AR-HUD 还能承载车内一部分功能的交互,实现看视频等影音娱乐功能。而且HUD大家都知道,它只有在主驾位置看,这样还可以投射一些驾驶员觉得隐私性比较强的羞羞的信息,像华为AR-HUD实现的车辆前方7.5米的位置呈现等效70寸的大画幅,这要是开上了,还要纠结一下在家里追剧还是去车里呢

那AR-HUD辣么强大,为什么用的车子还这么少呢,印象里也就只有奔驰S和大众ID吧?因为AR-HUD太难了,这里面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护城河就深了。

目前的 HUD 均采用两级反射的光学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为追求更大的FOV(Field of View)视场角、更远的VID(Virtual Image Distance)虚拟图像距离,需要更大的非球面反射镜,导致 AR-HUD 的整体体积都非常大,整车布置功力差一点的企业,都不一定能塞得进去。

什么叫FOV视场角呢?FOV是以眼睛为顶点,以眼睛看到虚像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

FOV反应了我们看到的AR-HUD图像大小,AR-HUD的水平FOV至少需要达到10°以上。在保证成像距离、大小的同时,要扩大FOV,以实现覆盖多车道显示,这对功耗控制与光学设计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

那VID又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图像焦点到眼睛的距离。驾驶员通常关注前方20米左右的路况,VID 过小会导致HUD显示图像与道路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人眼需要在道路和HUD图像之间来回切换调整焦点,导致驾驶员视觉疲劳,要么一开车就困,要么迎风就流泪。就我们的直观感受而言,成像能够覆盖的距离越远,成像尺寸越大,AR-HUD的效果就会越好。

据我所知奔驰是大陆提供的软硬件,体积达到了27L。大众ID系列的AR-HUD系统实物,供应商为LG电子,也是这么大个头,让人看了头大。

仅在这三个参数之间怎么做平衡就难坏了一众做AR-HUD的厂家。

于是,ta来了,我们的破局者,华为ta来了。其实相比华为现在最为人熟知的终端手机业务,光纤通讯更是华为的老本行,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的实力全球领先。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千兆光网是与5G并列的“双千兆”网络体系,华为也正在为光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而光纤通信中,时常需要让光线在一个模块中经过数十次的折射反射,仍然保持精准的控制。而设计一款车载AR-HUD ,只需要控制单束光,在相对宽敞的空间里做10次以内的光学折返就够了。

于是,华为轻车熟路设计出了车用AR-HUD,仅用10L的体积,便可提供13°x 5°大视角,即在前方7.5米位置呈现70寸大画幅显示区域,同时还解决了传统HUD亮度低、对比度低、图像畸变等问题,还是那句老太太过马路——不服都不行。

所以说呢,也不怪华为一直在掺和造车刷存在感,而是造车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这场变革中,正在跨界的融入了越来越多的ICT黑科技。

这里cue一下小米,要不您也别下场造车了,好好研究点核心技术吧。毕竟造车是个大工程,没点技术积淀,那就是卡戴珊的屁股——兜不住啊。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feature?'撤销':'进'}}精选库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首评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 type!=10 ? '前排沙发空着~' : '暂无相关评论' }}

{{type!=10 ?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 :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