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ZEEKR OS2.0已使用约半个月,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体验,或者说在测试本次所更新的几个代表性功能:带排队功能的自适应巡航(ACCQA)、车道偏离预警(LDW)、前向碰撞减缓(AEB)、前方交叉口来车预警(FCTA)。
因行车环境多样复杂,每个人开车习惯不同,再加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解这些辅助功能的工作逻辑。因此,如何将个人感受最直观得表述给车友们并让大家看懂,是相对比较难的。因此我并没有在该功能推出后立刻分享出来。最重要的是,这些辅助功能在触发或者使用时不便于拍摄记录,因此我这次用车模给大家简单演示,文中涉及的实拍图,均由副驾人员拍摄。
一、 ACCQA
ACCQA本身很好理解,即能根据前车距离及车速自动巡航,在设定的距离和限速内,根据前车的行车状态自动调整。这段时间我用下来,有几个场景分享给各位,这也是在说明书上没有的,主要有:①被锁定的前车离开②其他车辆穿插进入本车道③主动离开巡航车道④弯道中巡航。
① 被锁定的前车离开
首先说下“锁定”这个词(个人认为比较好理解的词),在我们抬头显示中有个小车的标志,它出现即表示已搜索到可锁定车辆,这时你打开ACC自适应巡航功能即可根据设定的跟车距离、限速值进行巡航。小车标志消失即无锁定车辆,但系统会继续探测下一辆车,期间车速会提高到限速值,直到找到下一辆车后,再根据跟车距离控制我们的车速,如此往复。
如图,白车正离开我所在车道,如该车并未完全离开,ACC还是会锁定白车。根据我多次使用经验,需要在白车离开2/3以上车身后,我的抬头显示中小车标志才会消失,说明系统判定该车已经离开了我的车道。如我的车道前面还有车,那就会按我前面说的,系统自动锁定这辆新的车,如果没车就提速至设定的限速值。
② 其他车辆穿插进入本车道
如上两个情景分别是前面无车、前面有蓝色已锁定车。白车穿插进我的车道后,系统会立刻以白车作为最新锁定对象。经多次测试,白车只要在进入大概1/2不到的时候,系统就会判定为新的锁定对象。但对于极限的加塞,我并未遇到,所以不作评价。
③ 主动离开巡航车道
这里又涉及两个场景,离开原车道后前方无车、前方有车。前方无车时,系统会将车速提升至设定值,直到找到下一辆车后,再根据该车距离控制车速。如果前方有车,系统立即判断跟车距离,根据距离调整车速。
④ 弯道中巡航
如上图,我车在弯道中仍能锁定该车辆,该照片是在我手动退出ACC后拍摄,后来在弯道中我还能再次激活并使用ACC。经多次测试,进入弯道和出弯道均能保持巡航状态。
小结:ACC工作时,跟车距离是第一判断属性,随后是车速,简而言之跟车距离的优先级高于车速。下图是我根据个人理解制作的流程图,仅作分享学习,有不正之处请帮指出。
二、 LDW、AEB、FCTA
车道偏离预警(LDW):该功能必须在时速达到60KM/H才能实现,我一开始没看说明说,后来才知道这个不触发的原因。我们车道均为虚线,速度越快,虚线越像实线,因此准确率越高。该功能有两个点我要说下,一个是车道偏离对弯道或者S线车道也有用;一个是如果打转向灯再变道,是不会有偏离车道的提示的。
前向碰撞减缓(AEB):该功能我遇到过两个场景并都触发,一个是跟车太近。比如下图为我的一个触发场景。跟在蓝色车后想迅速在两车空隙内穿插过去,以前开油车时这种动作比较多。现在想想有点后怕,如果前车急刹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该功能一定程度提高了开车人的驾驶习惯。
另一个场景是正好出车位,而主干道上有车或人快速经过,因驾驶员视线问题无法看到主干道上行车情况,因此该功能可以有效避免视线受阻或个人疏于观察造成的事故。
前方交叉口来车预警(FCTA):在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可以查阅我另一个帖子:FCTA真实感受。
三、 其他心得体会
① 超过限速是可以继续加速的,但当电门没有继续踩时,还是会恢复到原先设定的限速值。
② 前一次使用acc后,如按下恢复键,系统会恢复上一次设定的限速值,这里要注意,如果当前速度和之前设定值差距较大,应使用ACC开启按钮,系统会按照当前速度设定限速初始值,否则会出现急加速或急减速情况。
③ 目前本人遇到的所有场景中,这些辅助功能仅提示或降低车速。因此切勿把辅助驾驶当成行车安全保障的救命绳,行车安全主要还是驾驶习惯及注意力。
四、 存在的不足
① 无法识别右侧及右前方车辆,且2.0暂不具备车身盲点检测功能。因此不知道对相邻车道侧前方车辆是否具备侦测能力,期望尽快开通该功能。
② 车辆识别准确率有待提高,尤其是三轮车及小型货车,都容易识别成小轿车,跟车太近时也无法识别车辆。
③ ACC巡航时如遇车辆穿插进本车道或者离开本车道,车辆的减速及加速还是比较突兀。不过,这个可能和人的适应能力有关。
如上是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对2.0系统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