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上个月楼主抢到了天使轮名额,得瑟发帖后,大家讨论还挺热闹的,确实抢这个不容易,一秒即没,能抢到的都是幸运,容我再得瑟一下(坏笑)。
不过,最近有点乐极生悲。。。 996 多了,实在是没时间锻炼身体,加班熬夜又喜欢零食大餐,攻城狮的肥,其实都是一行代码一包零食这么干出来的,这也算是个小行秘了吧!除了肥,这几天颈椎痛的抬不起来,恶心想吐,又得了重感冒 …… 唉,只能在家静卧。
没事干,刷刷智己我的爱车,也没发现什么新东西,又把智己智能驾驶的一条视频翻出来了,之前看了,就想聊聊这个“大招”,我对这块兴趣比较大,也是天使抢定的一大原因,当时没空就没写,今天就躺着手机码字,苦中作乐一下,谈一谈我对智己的 40 分钟 0 接管视频的看法。
视频里面,智己首次展示了旗下智能驾驶功能 demo ,它走完了靠近上海市中心一段全长 21 公里的高速 + 城区道路(应该是哈?外地人地理不好),基本做到了 40 分钟 0 接管。从整体视频中的效果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过,大家在谈论智能驾驶的时候,为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给出完全的信任???因为对于智能驾驶优劣的判断,必须要结合具体场景去做分析,另外这个不信任,还有对于车机能否胜任国内错综复杂的路况方面的疑虑,要知道,国内的“鬼探头”奇多,车子开的不规矩的,实在太多,突然加塞变道的情况可是屡见不鲜,加上“风”一样的外卖电瓶车。。。事实上,从视频来看,智己是做到了!就魔都这种地狱级的路况难度来说,智己是都能一一化解了。
在我个人认知中,智能驾驶系统的工程化落地是以技术为基础,但光做好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工程化落地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中,有大量的 corner case ,需要去做特定优化。虽说这类场景,现实环境中并不那么多见,但出现时,系统搞不定退出了,就非常影响体验。从视频看,智己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够连续 40 分钟零接管,还是有点东西的。在我看来,智己 IM AD 是人性化标定的、有着像“老司机”一样的算法策略。在车流繁忙的拥堵路况下,系统能够试探性地和其他车辆交互,争取变道的空间,并最终都成功完成了变道,所以实现了 0 接管。
但有人可能会问,没有激光雷达,摄像头真的靠谱么?
车少、路宽的简单情况,应该都能应对。但智能驾驶的竞争正在进入深水区,回顾这个视频,智己经过的路况可谓相当的复杂,包括了人车混流、避让行人、近距离 cut-in 、上匝道混流,限速弯道超车、交叉出口下匝道、车道扩流等场景。从视频来看,智己 L7 对这些场景还都能轻松应对。
可以看到,虽然界面本身还很基础,相当于「工程模式」,但对道路参与者的识别是相对准确的,响应也比较快。比如这个场景,外卖小哥在车流中横穿马路,工程车可以比较线性地减速,识别速度也没有明显的滞后。
因为有高精度地图,同时大角度的前置视觉感知做得很好,这些场景智己 L7 已经全都轻松应对。所以说上面提到的那个问题,应该说,即便没有激光雷达,依旧还是靠谱的。智己的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系统架构,包括 12 颗高精度摄像头、 5 颗毫米波雷达、 12 颗定制化超声波传感器、军工级超高精度惯导、高精地图以及 V2X 车端技术,可升级的激光雷达软硬件架构冗余方案,支持英伟达 Orin X ( 500+TOPS )和 2 个激光雷达的升级能力;应用 “ 全流程数据驱动算法 ” 智能驾驶系统,利用车端持续产生的实际数据,快速解决长尾问题,带了更安全的智能驾驶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智己的 “ 信任增强 ” 沟通能力,结合多维感知信息和全方位动态预测技术,它可以让每一次接管都可预测,为智能驾驶系统定下 “ 一看就懂”的人性化体验标准。假如其未来搭载第二代的半固态激光雷达系统,那么其波长级别更高,图像的清晰度就能获得质的飞跃。要知道,结合到智能驾驶实际场景中来说,越清晰的画面,测量精度也就更高,更能获得厘米级别的分辨率图像,复杂路况下识别能力更强,我这里不禁开始期待实际体验了。
从此次的测试视频来看,智己 IM AD 已经展示出较为成熟的智能驾驶水平。这也不禁让楼主更加期待,在智己 L7 正式量产交付之后,在咋们杭州的市区道路上能否保持同样的水准?哈哈哈,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