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d 终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
北京时间 2021 年 7 月 26 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丘吉尔资本公司 IV 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简称 「CCIV」),和 Lucid Motors 宣布完成业务合并。至此,以「为豪华电动汽车树立新标准」为己任的 Lucid 正式上市。 首日股票上涨 10%,总市值超过 400 亿美元。
执掌着这家经常被各国媒体同行冠以「特斯拉杀手」名号的公司,CEO 兼 CTO Peter Rawlinson(下文中简称 罗林森)在纳斯达克首次亮相之前接受外媒采访时解释说,Lucid 通过与 CCIV 的 SPAC 交易筹集了 44 亿美元。
这背后的 爱恨情仇 故事令人动容。
「老特斯拉」人的 EV 新生
Lucid 并不能算是一家比较新的新势力。
这家公司的前身成立于 2007 年,原名 Atieva,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纽瓦克。Atieva 最初致力于为其他汽车制造商制造电池和动力总成。直到 2014 年才「下海」造车,2016 年公司正式更名为 Lucid Motors。
最早创办这家公司的是两位美籍华人,谢佳鹏 Bernard Tes 和温世铭 Sam Weng。
而现任掌门罗林森最早在 2013 年以 CTO 身份加入 Lucid,2019 年 4 月被任命为 CEO 兼 CTO,直到现在。
罗林森在加入 Lucid 之前曾在捷豹和莲花服务过多年,后来在 2009 年加入特斯拉。
起初,同为技术控的罗林森与马一龙打得火热,兼具技术视野和商业头脑的人不多,Tesla Model S 在 2012 年问世之后的大卖,背后少不了罗林森的努力。
可以说,这位老哥也是老特斯拉了。
2012 年,罗林森因为母亲大病休了长假。与马斯克在 Model X 的开发上意见相左,导致这对搭档不欢而散,罗林森加入了后来的 Lucid。
2020 年 9 月 9 日,Lucid 发布了四个版本的 Lucid Air,分别是 Air、Air Touring、Air Grand Touring、Air Dream Edition,指导价依次为:8 万、9.5 万、13.9 万、16.9 万(单位:美元),交付时间分别为 2022 年、2021 年 Q4、2021 年 Q2、2021 年 Q2。
如果不看半年多之后问世的 Model S Plaid,就会发现 Lucid 此前的产品策略很有意思,几乎都是田忌赛马式的对标,对不同版本的 Model S 形成局部优势。
在产品交付的逻辑上,各版本 Lucid Air 也是先从最贵的版本先开始交付。
Lucid 不是第一家这样做的企业。
2004 年,马斯克在特斯拉 A 轮融资中领投 650 万美元,成为特斯拉最大的股东和董事长。随后的 2006 年,马斯克提出了贯穿特斯拉发展的战略路线图「Master Plan」:
先造一台较为昂贵的小众跑车(Roadster)→→用赚到的钱,打造一台相对便宜、销量中等的车型(Model S/X)→→再用赚到的钱,打造一台面向主流市场的经济性畅销车型。
这样做的好处是先形成市场认知度,在行业和市场中把名号打响,再用收入打造不同定位的车型,逐渐丰富产品线,形成正向的品牌效应。
这里就要提到 Lucid 的品牌定位。
Lucid 对自身的定位是超越传统奢侈品牌定义的「后奢华」(Post-Luxury)品牌。通过 Lucid 车辆的性能、技术搭载和可持续性,来吸引对品牌价值、体验和设计有更多期待的用户。
也难怪,在公开的 IPO 文件中,Lucid 一方面承认特斯拉的创新性,但又不将特斯拉认定是主要的竞争对手。显然,正在努力成为新能源中的大众的特斯拉,在 Lucid 看来还不够「奢」。
所以德国队 BBA 的新能源车才是 Lucid 的主要竞争对象。
动力效率方面,Lucid Air 已经能够在 74 公斤的电机上实现 760 马力、功率质量比达到了惊人的 9.0。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猜猜,图片中作为竞品的某德国品牌性能级电机、某美国品牌紧凑型电机、某美国品牌全尺寸电机各自是什么型号。
这就是 Lucid 的逻辑,从不标榜要打败特斯拉,但又时刻盯紧它。
据人在美国的朋友说,在社交网络上你甚至不能像国内这样批评特斯拉,不然粉丝们分分钟喷到你恨不得退网保平安。
大家都说自己要在 20XX 年前打败特斯拉,宽广如太平洋也不能阻止何小鹏和马一龙隔空口水仗。但要我们说,不管褒贬,特斯拉今天的「江湖地位」中得有各位的一份力——这里面或许还有我们。
「及时雨」宋公明的名声早就响彻江湖,各路的大哥都得给个面子不是?
尽管如此,咱们还是不要眼里只看得到特斯拉。要不然这样下去的话,恐怕后人会觉得马一龙本人才是 EV 开山祖师,只有特斯拉才是电动汽车的「黄埔军校」。
说到这里,算上现任 CEO 罗林森在内,19 位 Lucid 高级管理人员中有 8 位有在特斯拉任职的背景。
不管 Lucid 是否真的将德国豪华汽车品牌的电动产品作为主要竞争对手,马一龙倒是对这位前搭档执掌下的 Lucid 都会有些介意——总之用马一龙的话说,罗林森没那么牛 X,这事儿也并不酷。
搞钱要紧
再来看看这家公司搞钱的过程,中间也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罗林森在纳斯达克首次亮相之前接受外媒采访时说道,Lucid 通过与 CCIV 的 SPAC 交易筹集了 44 亿美元。这笔交易对 Lucid 的初步预估估值为 240 亿美元,是涉及电动汽车公司和空白支票公司的类似交易中规模最大的一笔。
敲黑板,此前 SPAC 与 Nikola、Fisker 和 Lordstown Motors 等电动汽车初创公司达成的交易估值都不到 40 亿美元。
罗林森指出,当年特斯拉在上市时仅筹集了 3 亿美元,这使 Lucid 在其发展的现阶段处于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罗林森说,这笔融资使其处于「战略增长的有利位置」,Lucid 将使用这 44 亿美元来扩大生产并推动其「战略性、明智的增长」。
2013 年起,先后有多家亚洲的投资机构参与到 Lucid Motors 的早期融资中,包括国内的清洁能源风投机构青云创投、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等。
2014 年 1 月,北汽出资 1 亿美元参投 Lucid Motors 的 C 轮融资,成为当时的第一大股东。同年,彼时风头正劲的贾跃亭则以个人名义向 Lucid Motors 投入 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3 亿元),成为第二大股东。
2015 年,北汽和谢佳鹏 Bernard Tes 中间出现了原则路线上的分歧:谢佳鹏 Bernard Tes 希望先做好美国市场,而北汽则希望将第一战略优先级落在中国市场。随后,第一大股东北汽将全部所持股份转卖给了贾跃亭,也让后者一跃成为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达到 40%。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当时的法拉第未来随着乐视一并陷入资金危机。无奈之下,贾跃亭出售了所持全部 Lucid Motors 股份。
2016 年,随着新车计划的公布,Lucid Air 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钱没到位,亚利桑那州的智能工厂建不起来,Lucid Air 自然不可能按时交付。这也是 Lucid 被迫在 2017 年开启 D 轮融资的主要原因。
Lucid 等来的最大一笔资金,却是来自传统化石燃料出口大国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PIF),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Lucid 现在的董事会成员中会有一位沙特阿拉伯王国公共投资基金副总裁兼国际投资司司长 Turqi Alnowaiser。
自从双方 2018 年接触开始,Lucid 获得了来自 PIF 的 20 亿美元;同年 9 月,PIF 追加 10 亿美元。
目前,沙特已持资 29 亿美元,拥有 Lucid Motors 60%以上的股份。
沙特官员曾表示,他们的投资策略,是在帮助该国在 2030 年前实现经济多元化的愿景前提下进行的。
我们能够看到,来自中东的 old money 们也早就明白了,投资跟石油不沾边儿的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与是否影响自己石油上的收益无关,反而单一的经济结构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现在,Lucid Motors 成功上市了,眼看着量产车型将要陆续落地。
据报道,通过 SPAC 上市的 Lucid Motors,预计将帮助 PIF 取得近 200 亿美元的回报。
写在最后
GeekCar 在一年前的文章 《Lucid Air:「碰瓷」那个特斯拉》 介绍过它的第一款车 Lucid Air。彼时,罗林森和他的老伙计们给出的承诺,足以令每一位对新技术怀有激情的人热血沸腾。
但我们仍要头脑冷静地去理解一些问题:
Lucid 这家公司未来可期,但第一款产品仍然没有下线为公司创造现金收入;基于该事实,盲目投入一家市值大涨却没有收入的公司,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尤其需要留意内在风险。
也许正是因为执掌 Lucid 的罗林森是「老特斯拉」,又是位低调的技术党,所以刚刚从初创公司「转正」的 Lucid,很多时候画风都更像一家传统车企一样低调严谨——所以没有创始人在社交网络上的唇枪舌剑,更没有产品路线上的针锋相对。
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童话,一个人没有执着的欲望,不代表他不想赢。
我们很欣赏罗林森的一句话,就用它作为今天的结尾吧:
「Words are cheap. We are nothing until we’ve got anything into production.」
「放狠话很容易,但是在真正量产前,我们屁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