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米上周官宣了造车,关于「小米究竟怎么造车」「小米会造一台什么样的纯电动车」「小米汽车会卖多少钱」的猜测就层出不穷。在今晚米粉节之后的直播中,小米集团董事长兼 CEO 雷军又给我们剧透了关于小米汽车的信息点。透过这些信息点,我们来看看雷军的「小米汽车」跟我们想象中的一样么?
10~30w 的价位?轿车?SUV?
在直播前,雷军就在微博发布了三条粉丝投票,投票的内容正是大家最关心的:
关于小米汽车,你希望沿用「小米」这个品牌么?
你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大约什么价钱?
你希望小米第一辆车是什么车?
透过三条投票的结果,我们能勾勒出了小米汽车大概的样子:
关于小米汽车的品牌,超过 60%的人认为小米应该坚持使用「小米」这个已经打出知名度的牌子;超过 80%的人认为小米第一台车会造 SUV 或者轿车,划出了车型的重点;而在价位上,虽然单项选择 10w 以下的人最多,不过还是有 2/3 的人选择了 10w 以上,特别是雷军着重强调了 8%选择了 30w 以上,看来小米把自己的第一台车定位在了中高端。
小米要打造一辆什么样的汽车?
在这次直播中,小米虽然透露了造车的信息,不过依然很抽象。雷军将小米造车形容为「首战即决战」,足以看出小米第一台车的重要性。汽车与手机不同,汽车庞大的产业链和对工业化的要求,几乎不留给品牌推翻重来的机会;而小米第一台汽车,更代表了它造车的风格和态度。因此我们试着大胆点,去将小米汽车具象化。
01
价位永远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不论是从现在转向高端市场的小米手机,还是雷军发起的关于汽车价格的投票结果,我们都能看出,现在的小米汽车显然不准备走当初手机「高性价比」的老路子。随着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近期我们已经能看到成熟的产业链带来的电池降价。而小米汽车至少 3 年后上市的目标,给小米的定价留出了足够的选择空间。
从目前的纯电动车市场来看,15~20w 这个区间并没有绝对的王者出现。当前在这个区间内的电动车,无论是性能上还是体验上,都有点差强人意,似乎正急需一个变革者出现。因此,我们不妨把价格范围再缩小些,15~20w 的新能源车,也许正留给了小米汽车切入的空间。
02
和用户做朋友,体验感也许是最大卖点
尽管目前各品牌都在做智能座舱的打造,但用户真正想要的智能体验,并不是座舱内屏幕越大越多就能解决的。关于用户想要什么,也许做手机和智能家居出身的小米,会比车企了解更多。
就像雷军在直播中设想的,既然夏天在密封性极好的汽车里睡觉很危险,那为什么汽车空调不安装新风系统?北方的冬天干燥,为什么不在车内内置加湿器? 与高端车后座的隐藏香槟酒柜相比,是不是夏天直出冰水更能满足广大普通用户的需求?
这种细小的点,也就是自己家做新风系统和加湿器的小米才会一下子就想到了。小米在座舱体验上要做的,可能不是加法,而是减法,从已有的智能家居的经验中,减去座舱内非必要的需求,真正把握用户的需求痛点。
因此,尽管很多人并不看好小米这个手机制造商跨界造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小米在手机上获得的庞大的用户基数,从用户出发的体验感打造,在手机和智能家居上的经验,正是它跨界造车的最大优势。
像造手机一样造车,行得通么?
在好奇小米汽车的同时,我们更好奇小米带给汽车界的新玩法。与粉丝互动、粉丝投票选择产品功能,这些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常规操作,在造车领域却并不多见。小米把造手机的玩法带到造车,固然有它的优势,不过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如果说人们对传统燃油车的需求是驾驶体验,是操控感,那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智能化、电动化买单。所以我们看到,在电动汽车的底层硬件、电子架构、芯片平台都焕然一新的当前,「新势力」们不再一味地「死磕」那些硬核技术,而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软件插上翅膀飞起来。而如何让汽车的系统向上兼容生态、向下兼容整车,也许正是小米能够发挥手机系统开发经验的地方。
不过如果仅有软件开发的能力,与造车还有很远的距离。面对汽车这个比手机零部件多几十倍、几百倍的高度工业化产品,小米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供应链架构;在车企高度自研的今天,小米如何深度参与到关键技术的自研中,而不完全依赖于供应商,依然是小米需要面临的挑战。雷军在官宣造车中强调过小米一万多名研发人员是他们造车的保障,不过我们好奇,这一万多名员工是汽车领域的研发人员么?还是从手机研发转到汽车软件领域呢?
最后
尽管小米汽车的剧透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但是造车离不开供应链的搭建,智能座舱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底层架构的支撑,而目前,我们在小米身上还看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至少目前在汽车圈内,我们还没看到小米广招研发人员的动静,那些不能都交给供应商解决的问题,小米将如何解决?或者说准备何时正式动手呢?
目前小米在造车上似乎高调,在「落子」上还是很谨慎的。而小米汽车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还要等真正「尘埃落定」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