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仓比亚迪的朋友,想必有些喘。
春节复工至今,比亚迪的股价跌超 21%,从每股 260+ 元的高位,最低下探到每股 194 元;市值蒸发 1000 多亿,每日开盘都在期待只是小幅回调,结果给调整走了一个广汽。
所幸本周股价又给弹回到 200 以上,但利好仍然拉不太动,形势仍然非常紧张。尤其如果结合特斯拉和“蔚小理”一起看,让人怀疑,莫不是新能源汽车终于吹破泡沫了;结合宁德时代一起看,莫不是新能源产业链随之入冬了;再结合茅台一起看,莫不是抱团股必然倾覆崩塌了。
横看要塌侧也塌,类似的质疑去年就在,仔细想想其实更早就在、从来都在。如果做短线,这种没有节点的看衰,就像不标日期的天气预报,都是废话;如果做长线,废话就更一无是处了。我们知道,要做时间的朋友,去看它的长期价值,中间波动都是浮云。
可怎么看呢,又是一团玄学。
昨天我看了最新一期《酌见》。这是一档俞敏洪主持,和大佬一边吨吨五粮液一边闲扯淡的谈话节目,本期来客正好是王传福。谈话有些油腻,夹带了不少俞敏洪自恋的私货,但还是说到了些有意思的内容。你会发现,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如果要为长期价值找一个凭据,就一个,或许可以化繁为简地就看看王传福这个人。
“因为在公司都是我一个人做决策。”谈到 2003 年决定做汽车,王传福说。
比亚迪汽车是从收购秦川汽车开始的,这个标的其实什么技术都没有,相当于就是收购了一个牌照,一切还是要从零自己干。他买了50辆二手车,土法炼钢拆车研究造法。当时比亚迪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几乎所有人都反对这个莫名其妙的计划,不过没什么用。“内部这块问题不大,他们可能有一些反对,也不敢说。”
某种程度上,比亚迪体现的就是王传福本福的意志和战略眼光,至今仍是如此;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包括个人失误和局限,如果有的话。
俞敏洪问,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你造的车就是卖不出去不成功的话,是不是比亚迪今天就没了?王传福深深叹一口气说,“对,对。”但总感觉还有半截没说的话,在执拗地拒绝失败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定战略不是赌,一定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哪有什么失败可言,“万一”只是暂时的挫折与苟且,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解决它。你会挺喜欢这样的企业家。
“喜欢”看上去不是理性的标准,却是有些大师手笔的标准——毕竟查理·芒格也是这么看的。
芒格应该是全球最成功的比亚迪长期价值路人粉。2008 年,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巴菲特向比亚迪投资了 2.32 亿美元。到上周(2 月 27 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发布上年财报,比亚迪位列其十大持仓股,12 年内持仓市值增长近 25 倍。
这是看长期价值获得的回报。投资之初比亚迪名不见经传,在不少人眼里,这笔投资本身是价值背书,甚至是比亚迪全身上下最大的价值所在;而很长一段时间,比亚迪的表现都属于平平无奇,到 2019 年还排不上位,到去年才有所腾飞。
去年腾飞多少是带点时代膨胀的。不过芒格表示,还会继续看好比亚迪,所以也会倾向于继续持有比亚迪。这就是再往前两天(2 月 25 日),他参加 Daily Journal 的股东大会时说的。
现场就有人提出泡沫质疑。眼下比亚迪市盈率 200 多倍,虽然和特斯拉的 1100 倍相比还比较正常,但是其中难道就不存在股价过高、公司业绩无法支撑的情况么。伯克希尔素以长期持有优质公司的股票著称,对这样的比亚迪,选择持有而非卖出的原因是什么?
芒格就说,他们对比亚迪还没有形成体系,也还在不断学习。但是——“我们非常喜欢这家公司,也很欣赏它的管理层,所以我们会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继续持有。”
伯克希尔的持有,是诚恳的硬核持有。一些精明的持有,常常会择机卖出一半,那么之后无论行情如何波动都比较好接受。芒格和巴菲特很少这么干,伯克希尔此间就从未卖出过比亚迪。所以他们的超级重仓、继续持有,是对比亚迪往后长期价值的再次肯定。
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喜欢”,理解为经验培养出来的商业直觉。对于比亚迪和王传福,芒格似乎一直凭着这样模糊而又神准的直觉。
2009 年《财富》杂志封面故事采访,他便是说对比亚迪创始人的愿景“着迷”,并称王传福是“托马斯·爱迪生和杰克·韦尔奇的结合体,会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像韦尔奇那样完成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节目里恰好又提到了这个评价。在王传福看来,自己更偏爱迪生一点,时间分配基本上是七三开,七成在技术,三成在管理。现在虽然已经不参与具体研发,但是还是由他来负责定义,他仍旧是比亚迪的总工程师。比如刀片电池,最早就是他提出的概念。
王传福认为,在一个变革的行业,一定是技术驱动的公司占上风。而比亚迪就是崇尚技术的一群人,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把问题解决掉,抓住痛点,就一定会获得行业的承认。非常朴素的办企信念,也是得益于此,王传福说,三年内很难有其他企业能模仿比亚迪。
战略和技术之外,王传福似乎就不太作考虑。比如比亚迪这个最骚的名字,总部进门大屏就写着 Build Your Dream,中文注释成“成就梦想”。这个品牌精神虽然文法没什么错,却总让人觉得和 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 坐拥同款洋泾浜。
你以为是土嗨在牵强附会,结果王传福说是纯属随机。“比亚迪”最初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当时在深圳注册公司,两个字的名字太容易重了,三个字的组合不重名。做大之后要考虑品牌,才用首字母缩写 BYD 凑出来了个意思。
这种碰到问题再说的模式,在一些人看来或许会显得缺乏系统性,但另一面则显示出了强大的执行能力。另一个例子就是口罩。去年 2 月疫情期间,比亚迪开始造口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为解决复工刚需,22 万员工一天要 50 万只口罩,两个月等货根本等不起。
于是比亚迪动员三万名工程师,三天画图纸,七天做出第一台口罩机。口罩熔喷布后来也花了三周自己做,因为采购成本从每吨 2 万涨到每吨 70 万。这就是一个有手就能自给自足的企业。两个月不到产能干到一天一亿只,三个月不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虽然初衷不是为了钱,但最后竟然还是盈利了。
有朋友可能会不以为意,这些蝇头小利不足以照亮主营业务,不是估值的参考关键。尤其近两年其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整体在减少,会被认为是盛名之下其实萎缩的表现。但是我觉得可以把关注重点放在比亚迪汉上,放在得以推出背后的能力上。
汉代表了比亚迪对电动车产品的最新定义,和过去比亚迪有着明显的分野,看得出对时下电动车趋势的迅速反应和策略调整,出台后对后面的很多车型都造成了定义压力。它的销量是实打实在增长的,意味着摸对了市场需求。我们或许应该扔掉一些历史车型的包袱,以此为原点进行预期和展望会更乐观,可能是更符合未来实际的情况。
对于比亚迪而言,更大的期望在于竞争需要逐渐超越竞争。比如和丰田有合作,据称可以让丰田的电动车提前两到三年投入市场;再比如电池,甚至半导体,要渗透产业链成为龙头才有点意思。
王传福对比亚迪有着很大的野望和很深的执念。
俞敏洪问,如果你走出比亚迪的大门,交给你一个空白的后半生,你还会干什么。
王传福说,我从来没想过。我除了比亚迪没有别的企业,个人的企业都没有,你可以天眼查。
俞敏洪又问,我有时候会倒杯酒,一个人坐两三个小时,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你有过这样的思考吗?
王传福说,有过的有过的。我会思考公司战略、产品开发、策略变化、技术储备……
“噢,你的人生没有困惑是吧。”
这让我想到巴菲特说过的一个事。伯克希尔最初是想收购比亚迪 25% 的股份,结果被王传福拒绝了,只同意 10%。虽然对伯克希尔来说太小了,不过巴菲特还是同意了。“这是一个不想出售公司的人。”他在采访里说,“那是一个好兆头。”
王传福说,发展的动力,以前是因为穷困,现在剩下的就是为了骨气。有两件事对王传福影响很大,一个是早年第一次去美国,被要求出示返程机票,“我觉得很难受,好像我老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似的”;还有一次是去英国,被各种盘问,又把他给盘毛了,护照也不要掉头就走。
“做企业做到后来,就是想把规模做起来,想把中国应有的位置做起来。”
对于维持高估值、高增长,我们老在琢磨比亚迪的增长点还能在哪里?在于新能源内需拉动新增销量,在于磷酸铁锂电池采购迅速增长,在于其他零部件崛起,还是被质疑的云巴云轨终于被扶正。
无论是什么,说到底,都是看这个总工程师的翻云覆雨嘛。